“复旦、哈佛两校学子对话交流这一形式非常新颖,使我们这些准大学生们得以近距离了解大学,从中获得关于高考、择校、大学学习、以及未来发展的许多启示。”
“通过这次复旦哈佛的交流活动,我今后会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对他给予方向性、前瞻性的指导,而不会在课业上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目前我正在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大学将是自己下一步的目标,但自己会时时以名校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能进入复旦、哈佛这一类的名校。”
“这此活动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认识,大学教育不能再是填鸭式的,而是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天赋,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是to be yourself,而不是to be what teachers or parents want you to be。”
“看到台上两个中国学生,尤其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女生就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哈佛的学生以及教授交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在基础素质上的良好特质,也让我为中国教育的飞速进步而感到骄傲;除此之外,中国学生对社会、以及国家的关爱和责任感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此次的复旦哈佛交流活动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关于教育的新启示。”
……
2009年7月3日晚,部分家长、学生参加我院和哈佛商学院联手举办的“Going to College”活动之后如此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本次活动是两所名校的强强携手,邀请40多名哈佛学子及教授来到复旦校园,与我院的教授及学生面对面共同探讨中美教育问题,在交流中激发热情、绽放希望,帮助今天的青涩学子成为明天的社会精英。
院长陆雄文教授
致辞: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交流由我院院长陆雄文教授的致词拉开帷幕。陆院长首先阐述了中国特有的高考制度对于学生本人以及家庭的重要影响,继而指出了青年学生对于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的使命和责任。接下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William C. Kirby教授做了关于中美大学教育问题的演讲。Kirby教授流利的中文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的丰富知识和幽默语言得到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Kirby教授着重谈了学生在选择大学时的五个注意点:首先要看自己所选的大学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第二,要重视那些不能用排名和数据衡量的指标,比如说这所大学的教学方法;第三要看大学所教的东西是否是自己所要学的;第四,对于外国留学生,还需关注自己的文化是否能很好地融入这所大学;最后,要重视大学的社会意义,即服务社会的作用。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William C. Kirby教授
座谈:我在大学的生活
在复旦和哈佛两名优秀教授简短的开幕演讲之后,复旦和哈佛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讨论,两校学生就如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为大学做准备、如何进入这两所名校以及大学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复旦大学的两位学生谈到,自己或是通过高考、或是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进入了复旦大学,两人都表示这得益于中学时代在学业以及社会工作方面的成绩积累;当谈到复旦给自己最大的影响时,学生表示,复旦百年的人文积累和积极前沿的教学氛围都给了自己一个广阔表现的舞台。
复旦和哈佛学生代表座谈讨论
相比之下,美国学生的生活则更为宽松,三名美国学生无一例外的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比如网球、芭蕾和拳击。虽然也会在学业上有所准备,但是相比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美国学生无疑拥有更多展示自己不同方面才华的机会。当谈到哈佛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什么时,一位美籍华裔学生表示说,哈佛校园的各种讲座使自己受益匪浅;此外,同学之间互相的经验分享也令自己得以更好地成长。
在Q&A环节,到场的中小学生针对各自关心的问题,比如美国学生对于各自专业的选择、中美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及美国学生考试前的复习等问题向两校学生提问,学生们都耐心地一一解答。Kirby教授也总结道,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求知的热情,这是所有成功的关键。
在最后的表演时间,哈佛和复旦的学生们各自“秀”出自己的才艺:复旦学生的歌曲,长笛表演以及哈佛学生的长笛及二胡演奏都充分展示了名校学生在优秀的学术课业之外的另外一面,在场的观众也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感想:是指导,也是激励
一位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此次交流活动的家长表示,作为组织方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对于此次的活动非常用心,活动也充分体现了中美顶尖学校在培养学生理念上的不同。大学录取标准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风向标,美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及性格的完善,正如Kirby教授所说,教育是make yourself unique的一种形式,所以更注重给予学生自我激励。而哈佛大学作为世界名校,最看重的就是学生追求自己理想的一种热情和执著。同时她也表示,看到台上两个中国学生,尤其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女生就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哈佛的学生以及教授交流,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在基础素质上为大学做的良好的准备;除此之外,中国学生对于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关爱和责任感也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谈到活动带来的启示时,这位家长认为:通过这次复旦哈佛的交流活动,她今后会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对他给予方向性、前瞻性的指导,而不会在课业上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学生提问
与家长一同前来的孩子也表示,虽然自己年龄尚小,但非常向往大学自主学习的氛围,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学生不用跟着老师和家长走。这位学生同时表示,虽然自己目前刚初中毕业,正在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大学将是自己下一步的目标,但自己会时时以名校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能进入复旦、哈佛这一类的名校。另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则对两校学生在优秀的课业成绩之外的才能感到惊讶:“如今真正的名校学生已经摆脱了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的形象了,他们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这也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认识,大学教育包括之前的基础教育,不能再是填鸭式的做题,而是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天赋,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是to be yourself,而不是to be what teachers or parents want you to be。”这位同学还表示,此次的复旦哈佛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关于教育的新启示。
晚上9点30分,来自复旦哈佛两校学子的交流降下帷幕,但是交流并不会终结、沟通也将继续,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经验与经验的分享一定会铸就更多的社会精英。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09年7月7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