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玄奘之路“救援队——由参加过戈壁挑战赛的EMBA同学在5.12汶川地震后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志愿者队伍。目前正式队员35人。宗旨是坚持“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普及和推广;坚持推动民间专业救援后备力量的队伍建设。
复旦大学EMBA谈义良校友为该组织理事长。
集结:
2010年4月14日清晨7:49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我们所熟知的“三江源”所在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地震就是命令,灾情就是集结号,震级、震源深度、灾区人口密度等等数据就是出发令。玄奘之路救援队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开始行动。
救援队队员之一——卫旭东(复旦EMBA06春校友)开始搜集玉树地区的交通信息、机场信息等各项资料,同时另一名队员开始联系国家救援队、国家地震局紧急救援司。
玉树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从维度上和上海相差无几(上海北纬31.11,玉树北纬31.1度)。从西宁车行到玉树814公里的路程,其中约450公里路程的四驱越野车的时速不能超过60公里/小时,盘山公路的距离占到500公里以上,耗时15小时。
灾后33小时,5人小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
救援:
当地的民居结构大部分为土木结构,没有钢筋混凝土,也没有皮实的墙砖,以木为梁,用空心砖砌墙,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俗称为“馅饼式坍塌”。人员被埋在这样的废墟中,一是可以躲避的空间少,同时伴有大量的粉尘扬起容易引起窒息,因此相比混凝土结构房屋来说这样的废墟下存活可能较小。
地震灾区现场
我们救援队的队服是橙色,奔赴灾区的各救援队也都是橙色,另外解放军的07式军服是新迷彩,他们负责维持秩序,指挥交通,疏散人流,居民安置点执勤……
在救援队伍中最为特殊的颜色是藏红色——身穿藏红色僧袍的喇嘛,人数有上**之多。有为亡者超度的,更多的在用最简单的工具,或者双手参加救援,寻找生者。
救援队伍
亲历:
16日上午,救援队亲历了两次救援,生与死,都是小女孩。我们跟随中国救援队的专家组在结古镇的几处废墟中寻找可能的生还者。首先是询问废墟周围的当地居民,是否知道所在的废墟有没有被挖掘过,有没有人被埋压。然后根据询问的结果对有被埋压者的废墟进行结构判断,是否有生还的可能。一旦有一丝生还可能马上用呼叫,敲击,目测等方法进行判断。再进一步就要用搜救犬、生命探测仪进行生命探测、定位,然后展开救援。
救援现场
上午11时许,在搜寻了10余处废墟之后,中国救援队宁博士、卫旭东和当地志愿者小刘来到一处相对偏远的民居。两层楼的土木房二楼已经完全垮塌,露出了原本在屋内一侧的楼梯。废墟上站着6、7个藏民在茫然的扒着砖瓦。经过非常困难的交流,加上小刘的翻译,得知这一户4个人,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已经死亡,遗体被挖出,一个男孩侥幸生还得救,但男孩的妹妹被埋在废墟中,具体位置还不知道。
突然一个藏族妇女尖叫着坐倒在地下,用藏语不断的呼喊:就是这衣服,就是这衣服。大家一拥而上,再挖,小女孩的一只胳膊露了出来……徒手扒着挖着,小女孩被挖了出来,但是已经晚了。现场的藏民将孩子的遗体送往寺庙,目送他们离去,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宁博士和总部联系汇报搜救的情况,总部传来消息——国家救援队在另一处废墟(民族宾馆),也就是温总理昨天站过的废墟下,救援队的搜救犬发现生命迹象。
跟随宁博士赶到民族宾馆现场,各种破拆工具被陆续调运到位。不久传来好消息,确定一名藏族姑娘还存活,已经能够听到说话。救援队不断改变着挖掘的方向、方法,不断确认位置,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小女孩被成功救出——这就是被媒体广为宣传的“被埋54小时后获救的13岁藏族女孩次乃拥青。
16日上午,我们队员的心情随着两个小女孩的不同命运,起伏着,牵动着,激动着…….
救援现场
后续:
目睹生与死的残酷,我们的队员开始思考和关心活下来的人们该如何度过灾后重建的难关。不顾自己高原反应依旧未消,我们开始寻访当地政府,了解灾后的实际需求。残联、民政局、教育局的领导一一联系、拜访;抗震总指挥的综合办、生活援助办、捐款办一一寻访。大致的回答:最缺什么?食品、水,2-3天后食品马上会出现短缺,也包括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
玄奘之路志愿救援队合影
省残联理事长肖建军告诉我们,残疾人在灾民中是一个特殊群体。灾后的重建将需要进一步关注……玉树州15名听障儿童幸好都平安无恙,但是用于康复的教室已经毁于一旦。现在只能停止,将孩子送回各自家庭。这其中5名已经被狮子会确定进行人工耳蜗手术……
玉树州教育局周明邦副局长说“灾区12所学校校舍均无法正常使用,影响17000名学生;目前计划高三学生23日复课,其他学生5月10日全面复课。教学用的帐篷、桌椅、文具、书包、教材,孩子们的吃饭、宿舍都是问题,甚至包括遇难教师留下的空缺……。
一系列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倾力而为!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