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孔爱国:金融吸引力要落实到政策

 
                                                                        金融吸引力要落实到政策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都是价格行政改革,成效有限。因此,若想成功转型革新,必须坚持市场化理念,将金融、保险、银行的政策准入门槛放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转型发展必须依靠8个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教授孔爱国紧扣国际及上海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现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积极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题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转型发展”的论坛在日前举行。

“上海目前还处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特殊的政策。”论坛上,孔爱国提出了这样的见解,上海若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靠吸引力。而这吸引力,最终要落实在政策上。只有出台有利政策、特殊政策,才能够吸引金融人才与资本。

在孔爱国看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资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了惠利政策,资金才会积聚,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上海金融市场规模能级明显提升。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0倍。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金融机构总数达1049家,比2005年末增加439家。

然而,孔爱国认为这远远不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仍旧存在问题。孔爱国举例称,比如管理层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限薪令”便十分不合理。

据悉,银监会于2011年3月10日发布实施《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明确提出“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绩效薪酬应在基本薪酬的3倍内确定”等要求。而之前也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向银行提出高管年薪上限参考为150万元。

对此,孔爱国认为,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就必须要“不拘一格降人才”,150万元根本不可能吸引世界级的金融人才。同时,他认为,像上海出台的楼市“非沪籍单身限购”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吸引人才造成负面影响。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万亿元左右;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22%左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万亿元左右。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左右,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和新兴金融领域的人才明显增加,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宏伟目标,孔爱国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实行金融政策开放。“成功的改革基于微观主体再造的改革。”孔爱国强调指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改革都是价格行政改革,成效有限。因此,若想成功转型革新,必须坚持市场化理念,将金融、保险、银行的政策准入门槛放低。”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