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见|云课堂” 聚焦新工科与“发明创造”之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科学之问第二辑上线,邀请到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以“新工科与‘发明创造’”为主题进行分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卢向华教授担任本场云课堂主持人。

自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甘中学教授加入了ABB集团美国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先后担任项目经理、高级研究员、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主攻工业机器人控制器领域,曾主持完成了多个领先世界的开发项目。回国后,他曾担任国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科学战略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现为复旦工研院的副院长,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围绕新工科的“钱学森之问”,甘中学教授就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史来看新工科应该如何发展;其次,如何培养新工科的发明创造人才;最后,如何从发明创造走向创新创业。

总结人类史上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他表示,一件成功的发明一定要有两个循环和两支人才队伍,即发明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产业化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跨界合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工科建设的要点就是科学、人文、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在甘中学教授看来,新工科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第一性原理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思维,同时具有观察实验能力、想象构想能力、洞察抽象能力、合成执行能力和协作领导的能力。通过对四大工业革命历代人才的分析,他指出有四种人才属于新工科,即工程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大师和产业领袖。

“简单地用一个关键词来代替新工科,就是要顶天立地。” 甘中学教授认为,把一个原创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发明,就要经过从0到1,1到10,10到N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科、技、产、金、管”融合交叉的创新。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国自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杜鑫峰提出,作为硬科技,机器人产品从决策到投入研发,到产品输出、生产销售,往往都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也就面临着较大的投入风险,因此向甘院长请教企业和高校之间有没有可以借鉴的长期合作的模式。

对此,甘中学教授回答道,复旦就有一个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模式。卢向华教授也补充道,今年起,复旦希望更快地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设定专门的政策与流程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而后,复旦MBA科创青干营首期学员吴家印也就“创业初期如何平衡新的产品引入跟原有的从业者之间的关系”“新的技术如何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或行业”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对于前者,甘中学教授以ABB在欧洲发展铸造机器人时遭遇工会强烈反对的实例表示,协同共享的模式可以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对于后者,甘中学教授认为:“一定要找大市场,要找自己熟悉的市场来做。”

另外,工研院的同学也通过主持人提出了疑问:现在传统机器人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那么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在哪些方向可能会有比较重大的突破?甘中学教授表示,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实际上是自动化工具,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代替人类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但现在要真正把机器人做成人,赋予其感知器官,让它能够像人一样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另一发展方向则是个性化的、即插即用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

最后,卢向华教授对整场活动作出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任何新工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和管理,而这也是管理学院未来几年的战略方向所在,希望能够共同推动中国新一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让中国的工业经济真正地站在世界之巅。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2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