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动性泛滥产生的通胀压力,美国经济可能面临“二次探底”,欧元区的缺陷会造成重大隐患,一系列问题不仅使世界形势日趋错综复杂,同时也在考验中国的决策智慧。7月9日,复旦大学EMBA管理前沿论坛走进厦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从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的专业视角,系统论述“十二五”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战略,并结合区域经济探讨海西区的发展构想。来自厦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200名政府官员、企业界精英及复旦大学在厦部分校友到场听取了孙教授的精彩演讲。
孙立坚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孙立坚教授首先用翔实的数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内需不足。孙教授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总量蓬勃发展,但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以及消费占GDP比重,一路下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已确立了经济转型产业的新方向,未来发展将会以西进为核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孙教授认为,着眼于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将会确保经济增长与对通胀预期的控制,涵盖了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海洋经济等具体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改革。
随后,孙教授结合“微笑曲线”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他表示,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如产品研发与营销服务,而对于中间的生产组装低附加值环节则外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孙教授特别指出,自主创新是决定中国经济话语权的关键,金融强盛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持续发展经济,我们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鼓励民间投资对行业重组和经济改革发挥作用,进而使民间资本走向全球;另一方面需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让人民币从周边贸易结算货币逐渐过渡为区域性投资货币,直至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谈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构想,孙立坚教授认为必须要有清晰的定位。他指出,海西区是以台湾海峡为纽带,东临台湾岛、西接内陆广阔腹地、北承长三角、南连珠三角的具有特殊地缘经济利益和政治含义的小型经济板块。从区域关系看,台海经济发展有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商缘五大优势;从功能定位来划分,台湾地区偏重科学园区、营运中心、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西区则以保税、加工出口、吸引台商投资为重点。因此,要想促进海西区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坚持实行优惠的商品贸易政策。
倾听了孙教授的发言后,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整场论坛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EMBA项目
2011年7月12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