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先生分享企业发展中的得与失

2014年6月17日晚,史带楼205室迎来了聚劲论坛本学期的压轴活动——“乌蒙磅礴五十载,酒冠华夏誉春秋——细品茅台教父季克良的酣畅人生路”。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董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贵州省酒业高级技术顾问季克良先生应邀作客论坛,发表了题为“让历史告诉未来——关于贵州茅台发展的思考”的精彩报告。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华东大区经理罗爱军先生陪同出席。我院2013级MBA项目学生徐乐韵主持了本次论坛。

著名白酒专家季克良先生是贵州茅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被誉为国酒掌门人。

【嘉宾合影】

五十年风雨兼程

季先生首先介绍了茅台发展的限制因素。贵州西北地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地理环境成为制约茅台酒发展的先天条件。“上世纪60年代初次赴贵州遵义考察酒厂,当地还只有一条公路,一直到2011年才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与国内其他知名白酒产地相比,殊为不利。”其次,贵州茅台还面临着税负较重的政策环境。从1984年到90年代末,贵州省与广东、北京,同为全国白酒税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此外,基本建设、原料提取、生产储存、投放市场的决策时间过长也是白酒行业难以避免的通病。“尤其是酱香型茅台具有生产周期长、粮食消耗大、资金周转慢、成本高的特点,在计划经济粮食不足的情况下,茅台的发展备受限制。”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董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贵州省酒业高级技术顾问季克良发表演讲】

80年代末,贵州以烟酒驰名于世,曾一度拥有47家省部级以上优质酒业。但从1995年开始,这些企业一蹶不振,仅剩下茅台酒独立支撑,排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业内第一。“这之中,尽管有政策环境等的客观原因,却也与贵州茅台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分不开。”

从接手茅台酒厂至今,季先生已引领贵州茅台走过五十年风风雨雨。对企业遭遇的曲折风波,他最有发言权。他将茅台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五个阶段。一是1952年至1960年的恢复发展期。贵州茅台1951年正式建厂,次年就在全国首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二是1961年至1977年的徘徊期。由于大跃进等国内形势的影响,工人离职,产量下降,酒厂连年亏损,直到文革结束,才开始扭亏为盈。三是1978年年至1991年的转折发展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好转,贵州茅台的产量和销量皆有了大幅增长,发展速度虽相对缓慢,却稳步回升。四是1992年至1998年的快速发展期。贵州茅台把握住了“八五”期间的利好条件,成功改制,并在全国名酒厂中攀升至第六位。五是1999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茅台酒的年产量接近4万吨,企业资产达到700多亿,上交税费将近150亿,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并在2011年,真正成为白酒行业各项数据领先的龙头企业。

半个世纪的不败佳话

在这荣耀的背后,季先生也并不讳言企业发展中曾经遇到的困境和问题。“特别是在80年代末,企业因为不懂市场经济规律,吃了不少的苦头。尽管当时茅台酒非常紧俏,产品销售却只挂靠在供销公司,全无宣传意识。”这一计划经济的商业模式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酒厂门口车水马龙等待批条赚取差价的景象被门可罗雀的冷清结局所取代,却也成为了推动企业转型的重要契机。”

企业开始重新寻找经销商和合作伙伴,并将供销公司一分为二,独立招聘销售团队。全厂上下也进行了观念更新,从围绕生产转到围绕销售,树立起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的思路,真正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面前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论坛现场】

从贵州茅台跌宕起伏的发展经历中,季先生归纳出了六大成功因素,分别是艰苦奋斗、以质求存、继承创新、改革探索、和谐共赢与实事求是。他告诫企业家们要坚持质量,杜绝以次充好、弄虚作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消费者、投资者、经销商和供销商的关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合理整合传统产业优势和科技进步创新,是企业无往不胜的立足点。”

【赠送纪念品】


最后,季先生真诚而热情地回答了现场观众关心的诸多问题,针对“茅台未来的市场定位”、“面对政策冲击的战略转型”、“永久性竞争力”、“拓展新型市场和消费群体”、“企业家精神”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在阵阵掌声中论坛顺利落下帷幕。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PDC)

复旦MBA

2014年6月19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