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

前言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在我多年来在复旦大学讲课讲稿  的基础上,由我和我的博士生们合作写成的。这是一门公选课,名字  就是“中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它一直是复旦大学20多个系同  学们抢选的热门课之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20多家媒体  曾报道过它在复旦大学受欢迎的情况。要谈这本书,就要从这门课谈  起。
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学科及大专院校课程设置中一直没有“中  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这一门课。这大概和人们习惯上认为政治  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学说史等才是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有  关;也可能与人们担心“政策多变"、教材不稳定有关。以至于当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一再提出,要向学生与企业家进行国情教育、开设“形势和政策”课时,许多学校无法开课;以至于一些经济类的同学几年寒窗结束,走上社会后,对现实经济状况仍一无所知;以至于一些厂长经理不能科学地、理性地预测经济形势与改革形势,面对社会变革茫然不知所措。这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开放改革十分不协调,使我感到应该开一门课、有一本书专门研究这些问题。
此外,正如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吸引与利用外资, 需要学习外国经验一样,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历时十多年的伟大的改革也需要对外介绍,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但是,国外的朋友知道中国所发生一切吗?有一次,我从《美国经济评论》上惊愕地发现,在世界各国两万多名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中,仅仅只有50
余名学者(占0.25 9/5)的研究涉及中国经济。这使我非常难受。我隐隐感到中国,至少是中国经济,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被人轻视的地位。联想到一些外国学者凭着到中国走马观花写出来的关于中国经济相当片面和不深刻的论文的情况,我更强烈地感到应该撰写一本向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外国经济学家和外国朋友直接介绍、深入
分析中国当代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的书。
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过有关工资、物价、劳动用工制度等政策、制度及改革的调查活动,被火热的现实生活所感染,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任教期间,首先为国家经委总经济师班的厂长经理们开设了有关课程。自然,学科建设伊始,没有教材,政策涉及面极广,困难可想而知。有时为了开设一个新的专题,得艰苦准备四五个月。有时一年之中八九次赴国务院各部委调查材料,查阅各种经济资料,同时又通过布置作业,求教于在读的几百名厂长经理们,终于花了两年时间开出了这门课。后来这门.课不仅受到总经济师班企业家们的欢迎,也受到经济类、管理类同学们的欢迎。复旦大学将它升格为20个系
同学选修的公共课。上课时教室里座无虚席,不仅有大学生、研究生,还有各地来的进修教师。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支持及对此课的欢迎,对我鼓舞很大。为了上好此课,我曾几易讲稿。讲稿写出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第二、第三军医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及北京、上海、青岛、烟台、洛阳、杭州、成都等近三十个市、县讲授有关课时作了补充修改,披阅数载,总算有了此书的初稿。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经济学博士冯耕先生了解了这门课的情况,他出资协助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英文版。
冯耕主任成了本书的首位西方读者,他高度评价道:“在美洲、欧洲,我们根本看不到如此材料丰富、数据详实、分析透彻的中国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的书。它在欧美将是一本畅销书。’’他还购买了500本英文版图书寄往50余个国家。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十分欣喜的一段日子。
我在撰写本书时采用了“讲主流、撇支流”的方法以避免“政策多变”可能造成的困难,使它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生命力。目前看来效果是良好的。考虑到我国教育界、企业界的现状,教材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同时也适当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力求做到能够适应各种层次读者的需要。但由于篇幅所限,删掉了不
少实例。对于每一政策“热点”与“难点”,经济学界均有数派意见,只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判断标准决定取舍。
.课程贯串三条主线,即物价政策与物价改革,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有关理论问题,对外开放、特区与利用外资政策。由于中国人口70%以上是农民,因此农村政策(粮价政策与土地制度变革)也是本书的重点。在阅读与教学中尤应注意有关章节。
1 999年起,我开始带博士生。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增加了生力军。因此,我决定请他们一起对我的讲稿进行补充、完善,对有的章节进行重写,同时还新加了中国的货币政策、银行体制改革及金融风险防范、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人民币汇率及加入世贸组织等理论、中国的粮食购销政策及有关理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
变革及有关理论等新的重要内容,使这门课的内容得到了充实与完善。
本书各章的撰写情况大致如下:第2、7、11章,由我独立撰写;第1章,由我和马向海、陈霆合写;第6、1 5两章,由我和陈霆合写;第4、8、1 2、1 3四章,由我和赵晓康合写;第5、14两章,由我和王秋祥合写;第3、1 6两章,由陈霆独立撰写;第9、1 O两章,由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孙鹤独立撰写。
鉴于多年来不断收到各地大量来信催要讲稿,只能暂时将现有的章节汇集成册呈奉给读者。实际上,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还有一些重要方面,如财政体制改革、商业流通政策、中国的国际金融政策等均未来得及涉及,只能留待以后再补充完善,还望大家谅解。
我在备课写书时学习与引用了一些文章、参考书及各部委的政策文件,谨向原作者们深致谢意。同时,对于给予我大量支持与指导的复旦大学的郑绍濂、史景星,北京大学的赵靖、石世奇、厉以宁、肖灼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吴敬琏,国务院特区办的柳晓华、金德本等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彭松建社长和符丹先生表示由衷的感激和敬意。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父亲谢井有,他生前十分关心这门课及盼望能早出本书,曾仔细通阅全稿,并指出了20余个问题与错处。为了撰写本书第12章、第15章,我不得不离开患病的父亲赴晋、赴京调研。不料1 991年3月17日我在山西调研的归途中,77岁的他竟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为此我极为悲痛,虽然事过多年,心里还深深地感到无限歉意。因此,谨将本书奉献给他老人家,以寄托我深深的内疚与哀思。
最后,书中的有些内容属个人意见和观点,如与现行政策有悖,当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文件为准,并望经济学界前辈、同事及同学们批评、指正。

主编谢百三

2000年12月21日于北京大学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