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指南》:MBA 不是商业行为

哈佛商学院刚刚在上海结束了全球领袖论坛,又一个MBA的巨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边“急忙”赶到。借着其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培养的2004届国际MBA学员的毕业之机,MIT斯隆管理学院院长施默伦斯教授于6月25日来到上海,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郑祖康教授一起接受了沪上媒体的采访。
  记:MBA不仅是教育,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对于MIT而言,如何把握好教育和商业之间的平衡?
  施默伦斯:把MBA说成是商业行为,有一定道理,但从长远看,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对。
  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把“产品”卖给那些想要买的人,我们学生只要能够支付一半成本就可以了,我们只需要他们能够感谢我们,这是商业吗?我们的学生不是顾客,只不过我们帮助他们创建一种教育需求的平台。
  当然每个大学都需要收入,但若仅以此为目的,只会让这个学校掉价。MIT几年来,为中国的3个合作学校总共培养近100名教师,超过1000名的毕业生,这应该足够说明我们的用意。
  记:有这样的观点认为,MBA的问题不在于找工作,而是毕业以后再就业率太高,但涨工资的却没几个,大多都在降工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郑祖康: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MBA不一样。我们看到美国很多知名学府的MBA,毕业之后可以得到很高的薪水,但差的学校就不行。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特别是许多机构一哄而起,都在办MBA,在这样的情况下,MBA的就业和薪水更要因学校而言。最近MBA报名人数的下降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不过,复旦今年的情况可以,报名人数略有下降。在就业方面,统计下来,平均每个MBA毕业生有2.2个岗位。上一届2001级的国际MBA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了12万多人民币,最高的一个年薪达到80万人民币。
  记:作为知名的学府,MIT斯隆管理学院的特点在哪里?
  施默伦斯:不要忘记,我们是麻省的一部分。我们着眼于未来,我们拥有创新意识。我们常教育学生,要适应时代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
记:MIT今后还会和复旦有进一步的合作吗?据我所知,除了和复旦合作之外,MIT还与清华大学、岭南大学开展了类似的合作项目,今后MIT有没有计划在中国增加合作伙伴?
  郑祖康:MIT之前与复旦的合作要追溯到1996年,我们签定了2个五年计划,就是说,2006年之后,MIT和复旦合作的国际MBA这个项目就没有了,是否以其他形式进行下去,目前还在洽谈之中。MIT在金融、财务、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优势,因此,复旦以后可能会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地进行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施默伦斯:没有,目前我们还没有计划扩充合作伙伴。
来源于:《职场指南》 2004年7月5日
 
 
对外联络与合作办公室

                                                                                                                    2004年7月21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