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g、j、q、x”,上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群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03级硕士党支部的研究生们正在认真地学习汉语拼音。在虹口区儿童福利院,这些年轻人正想试着用语训老师陈菊香独创的方法与聋儿沟通。
院党支部书记顾瑾告诉记者,陈老师18年来让近200名孩子通过康复考试,进入普通学校念书,过正常人的生活,大家都想知道这里有什么诀窍,试过后发现,这方法并不难,关键的,是耐心。
陈菊香18年前刚接触聋儿语训的工作时,既没有教材,又没经验。今年52岁的陈老师提起最初语训班的小朋友还十分心痛。她对记者说,那时觉得只要孩子能开口,就算成功了。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叫什么,吃饭时教“吃饭”,喝水时教“喝水”。可是3个月语训结束,孩子说的“话”旁人一句也听不懂,只能送去聋校。这深深刺激了她。“我不相信没办法,办法不都是人想出来的吗?”
第二年,她参加了全国聋儿语训培训班。通过自学和摸索,她自编了聋儿舌操、呼吸操和发音训练、音乐训练等一系列教材,并探索出家庭、学校延续性教育的方法。聋儿戴上助听器,能接收到芜杂的信息,但是能分辨出多少则需要训练;要发音,更要掌握标准的舌位。这需要不停地听,不停地说。陈菊香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坐在镜子前练舌位,教他们用纸片、手背感觉声音的位置。
纠音过程漫长枯燥,有时孩子在学校能发出准确的音,但是第二天把所学的声母韵母拼在一起,不是漏发就是替换字母。所以陈老师还要“培训”家长。有些家长本身是聋人,或者家离学校太远,陈老师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住。经过1年至两年的时间,孩子就能通过上海市聋儿康复考核。
如今陈老师教过的孩子除了少数自闭症患儿,90%都能进正常的学校念书,他们在陈老师的教导下,喊出了第一声“妈妈”。古语说“聋人说话,铁树开花”,许多学生早就从语训班毕业了,可是多年来一直与陈老师保持联系。
陈老师让复旦大学的学生党员们深受震撼。他们说,陈老师不仅是教他们说话,更是用爱心教他们做人。陈老师的学生似乎永远也没有毕业,爱心结对的志愿者活动也永远不会结束。
作者:□晚报记者王楠
《新闻晚报》
管理学院研工组
2005年3月14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