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百年 管理学院校友感言--
我的复旦情 我的复旦节

03届EMBA    屠海鸣
 
巍巍复旦,悠悠百年。在这光辉历程中,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贤才俊彦、社会栋梁。这些历代历届复旦校友,最光荣、最骄傲的名字就是“复旦人”。我同这些校友们一样,虽然跨出校门已22年了,可我的复旦情节越来越深、越趋越厚、越发越浓。
我的复旦情节,还得从我父母谈起。那是在56年前,随着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曙光,我父亲屠良槐从宁波、我母亲高肖笑从温州分别考进了复旦。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我父亲与李岚清等同班同学一起走向了管理系的教堂;我母亲则与7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迈进了新闻系的学府。因为肩负着即将建设新中国的使命,他们在校的学习非常努力和勤奋。在燕园度过了1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后,他们高昂着《毕业歌》,走出了复旦的大门。很偶然,也很荣幸,在毕业典礼上,他们相识了。
经过了8年“抗战”,他们终于成亲了。据说当时的婚礼,除了少数亲戚外,几乎都是来自复旦各个系科的老师和同学。那晚,我父母一直把 “是复旦做的红娘”、“是复旦把我们连在了一起”的感激之语挂在口上。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始终惦记着复旦,每年总要回母校看看;每5年一次的同班同学聚会,他们总是当成是工作和生活中一件最大的事情来看待。外地的同学来上海,他们总要拉着到我们家里来长谈。那两张已经发了黄的全班毕业照,在家中桌子上的玻璃板下压着,一放就是几十年。在半个世纪里,不管变化了又变化的政治风云,他们始终把母校的发展、母校的变化、母校的喜讯、母校的壮大,看作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寄托、自己的希望。就在我母亲身患绝症,住进医院治疗和抢救的最后时刻,依旧念念不忘母校。只要是有母校的同学或好友来探望她,她会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不放。在她人生的最后一个月前夕,她已经是用“杜冷丁”也不能阻止疼痛,已经是连续60多天也不能进食时,我深知她的心思,对她说:“我们陪你到复旦看看吧。”当我们全家用大型面包车载着她,慢慢驶进复旦校园,慢慢驶过相辉堂、200号(原新闻系所在地)、图书馆和她曾住过的学生宿舍时,我母亲深深地露出欣慰的笑容、露出满足的眼神。
我父母与复旦的一片深情,也注定了我与复旦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清晰地记得,当我还在读小学时,我母亲就常带我到复旦,告诉我将来一定要象父母一样,报考这所中国最好的大学。哪怕是在百业均废的“ 文革 ”年代,他们让我坚持的这一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当我高中毕业如愿跨进复旦新闻系的门槛后,我父母又把这一坚定不移的信念,灌输给了我弟弟屠晓鸣。7年后,他以当年最高分考进了复旦外文系,他也成了母校的一员。许多年后,他在美国成家了。很巧,他的夫人是复旦化学系的同届同学;而他夫人的父亲则是复旦材料系的教授。
我父母的复旦情结也深深感染了我。1983年我从复旦毕业后,当上了一位新闻记者。那时,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只要复旦有什么新闻需要报道,我就朝邯郸路跑的快。16年前,我赴香港定居,又创办了房产企业。可我,也开始象我父母一样,一直惦念着复旦,刚赚了些钱就开始盘算着怎样回报母校。7年前,复旦党委书记秦绍德同志告诉我,学校的美学大师蒋孔阳教授生前有一个遗愿,想设立一个蒋孔阳助学基金,专门扶助贫困大学生、研究生。我想也不想,就马上开了一张支票送过去。当秦书记觉得不好意思,问我是不是在这个基金名称上也并列我的名字时?我马上回答:“不需要了,为母校做事,是我最大的光荣”。我通过市慈善基金会,已连续4年扶助新闻学院4位大学生就学。我还出资赞助了学校或学生会很多很多工作,3次走上逸夫教学楼的报告厅和3108大教室的讲台,为在校同学们讲述我的创业和奋斗历程,讲述房地产的开发理论。当我了解到新闻学院还有不少退休教授教师生活较为清贫时,我马上手捧慰问金,一家一家登门拜访。我还吸纳了母校的好几位同学到我公司工作和实习。前年,当我获悉我母亲的那批同班健在的50多位同学,想回母校看看的愿望时。我马上拿出了我的资源,把他们全部一个一个请到上海。当我陪着这些全部年逾古稀的学长走在校园里,他们的快乐完全就成了我的快乐。
虽然我早已事业有成,可我的复旦情、复旦节,也不断升温。当我获悉母校管理学院开设EMBA专业了。我毫不犹豫跨进了它的考场。当面试的院长、教授问我:“你自己的企业已搞的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再进校门读书?”。我回答道:“这不仅是我自己想再充电、吸氧;更关键的是源于我深深的复旦情结。”当我获悉自己如愿成为EMBA03秋班的学员后,我兴奋极了。我知道,我不仅自己的人生要展开新的旅程了;我更为之激动和喜悦的是自己又可以经常回到教我育我的母校了。开学那天,我陪着全班同学,走在青葱滌静、清幽怡人的校园里,指着幢幢办公楼、教学楼、宿舍向他们介绍,我犹如一位复旦的资深导游。如今我发觉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我即将从EMBA毕业。现在我又打算着如何再继续在复旦深造。这里也成了我的生命、我的寄托、我的希望。承蒙母校领导对我重视和信任,让我担任了令人羡慕和尊敬的学校校董、学校百年校庆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复旦校友会的副会长。我想,这不仅是我的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职责和使命。经过老校友龚学平主任的牵线和搭桥,今年元旦,我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300多万元人民币,在新闻学院改建的“屠海鸣图书楼”正式竣工了。在竣工典礼上,我声情并茂地对几百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们说:“图书楼是我的家,图书楼也是你们的家。让我们这所共同的家,能诞生出更多的、更优秀的家庭成员。”这几天,在迎接母校华诞之时,我又在准备着为母校作出新的回报。这就是我的复旦情、复旦节。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