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2日13:30-15:00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范龙振老师在管理学院李达三楼207室做了一场名为“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规则及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的主题报告。讲座由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陈杰博士主持。
范龙振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化过程。提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为: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等官方利率体系。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两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偏重。例如1984年至1994年,央行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兼顾币值的稳定。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并成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根本指南。
接着介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的两种国际通行规则,即适用于短期利率目标制的泰勒规划(Taylor rule)和适用货币供给量目标制的麦柯拉姆规则(McCallum rule)。并着重分析了两种规划的数学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范老师利用1991-2005年中国的相关宏观统计数据分别从短期(1个月)与长期(60个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就GDP缺口的估算,预期通货膨胀率方程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整理人:张兴瑞,产业经济学系一年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