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现代产业经济学系列讲座第31期

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unraveling Institutions:
The Theory of Interlinked Contract
                         ――现代产业经济学系列讲座第31期
 
2007年6月8日下午1:30—3:00现代产业经济学讲座第31期在第六教学楼112教室举行。本期讲座的主题是“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unraveling Institutions: The Theory of Interlinked Contract”。主讲人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王永钦博士。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陈杰博士主持了这次讲座,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产经系刘明宇博士等老师和管院各系同学。
 
王博士首先回顾了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诸多学派就这个“蛋生鸡抑或鸡生蛋”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的发展源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并由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得出经济收敛的结论;但以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却认为资本积累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上述模型是在用“增长解释增长”,并提出制度的变迁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这种观点仍然没能跳出“增长解释增长”的悖论,因为制度的变迁很大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针对该争论,Acemoglu和Glaeser分别根据欧洲国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历史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在介绍了政治结构、政府角色、价值体系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后,王博士详细阐述了合约形式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合约可以分为两类:关系合约和正式合约。前者依赖于特定主体之间的关系,往往难以被第三者验证,而且往往是多次、重复的;而后者则相反。关系合约往往是互联合约,即合约由特定主体之间多个相互关联的契约组成,例如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契约,包含着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租种合约、借贷合约、保险合约、粮食买卖合约等。这种契约往往存在于不发达的经济中,市场是缺失或是不完善的,例如佃农难以获得他人的贷款,因而通过互连合约能够节省交易成本,利于实现经济的均衡。王博士利用了“秋菊打官司”的例子,生动的解释了这一现象——分工的不发达和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主体之间出现多重的契约关系。
 
王博士更深入的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互连合约的多重均衡性,认为所谓价值判断(采取何种合约或制度安排)即是从多种均衡中挑选最优均衡的机制——如果只有唯一均衡也就无需价值判断了,并指出所挑选的均衡可能是由历史路径和偶然因素决定的。正是因为互连合约能在较小规模的市场下具有节约宗交易成本的一处,才使得其能够在发展中的经济中存在;当经济不断发展,市场趋于完善,分工更加细致时,原有的互连合约就会解体,变为单个的正式合约存在。他利用亚洲四小龙的奇迹说明了互连合约的存在以及变化,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说明了两种合约的不同之处及其与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关系,并用这种理论分析了中国乡镇企业模式及其发展规律。
 
之后的半个小时里,王博士、陈杰老师、刘明宇老师和同学们就制度与历史、文化,制度与经济发展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作用等问题做了热烈讨论。
                                                     
产业经济学系
                                                   2007年6月8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