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下午,深圳骄阳似火。仿佛是为了迎接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到来,整个城市沉浸在高涨的热情之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裘理瑾老师作为奥运圣火传递深圳站的火炬手,更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融入到当天欢腾的气氛之中。按照组委会安排,在208名火炬手中,裘老师跑第204棒;但实际上她却出人意料地跑了两棒。刚刚传递完毕,我们专程电话采访了裘老师,她向我们介绍了传递奥运圣火的前前后后。从裘老师的介绍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奥运圣火的热度。
记者:5月8日深圳奥运生活传递正式开始,7号上午您参加了火炬培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裘老师:这次培训主要强调了安全问题,同时希望每个火炬手都能充分体现出奥运精神。还有一些技术问题的教授,有专人示范火炬应该怎么拿、怎么握等。我们的服装也是奥组委统一提供,确保整齐昂扬的精神面貌。
记者:我们知道您本来是跑第204棒,也就是终点前的倒数第4棒,为什么后来却跑了两棒呢?
裘老师:按照原计划,5月8日深圳奥运圣火传递应该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但因为遇到圣火上珠峰,我们的传递活动推迟到中午12点开始,仍然是下午6点结束。中间取消了原有的休息时间,但保证每个火炬手的路线不变。这样一来,我们的传递就变得比较紧张了。同时,深圳市民确实非常热情,以至于当时的交通一时难以控制,有些路段出现了堵塞,火炬手根本无法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火炬手临时缩短了路线,还有好多棒没有停。当时我们就知道,肯定会有火炬手要多跑几棒;而我因为本来就排得比较后面,所以幸运地跑了两棒!
记者:当天火炬手到达现场、参与接力跑的流程是怎样的?
裘老师:我们208名火炬手分为几个组,分别由编好号的7辆投放车“投放”到指定地点,然后大家就“原地待命”。最后会有专门的搜集车把跑完的火炬手“搜集”上来。接力过程中还会有经过培训的“护跑手”,一般是4名护跑手负责10个火炬手,他们不仅要在仪容仪表上体现出奥运精神,还要特别注意火炬手和火炬的安全问题。
记者:作为一名奥运火炬手,能谈谈您参加这次圣火传递的感受吗?
裘老师:首先我觉得能亲自参与到奥运中,为奥运切切实实做点事情,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只是因为保证现场安全的需要,我们跑之前3到4个小时就实施封路了,所以他们不能陪同拍照。另外,从动员大会开始,一直到火炬跑的整个过程,都有不少媒体争相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也是在为复旦大学争光,自己内心也觉得十分自豪。这次圣火深圳传递非常成功,人们的热情简直要让城市都燃烧起来,我作为火炬手融入其中,确实感到既骄傲又激动。
记者:作为一名上海人,为什么到深圳参与火炬传递呢?深圳这个城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裘理瑾:因为我是联想的奥运火炬手,联想可能会统一安排所有的行程,我其实也特别希望去一个自己以前没有亲身去过的城市。我觉得深圳跟上海同属于超大型的现代化城市,可是我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氛,特别是这里的市民更加热情,更加的友善。这座城市很干净,非常的现代化,大家的思想非常的开放,这是我亲身传递火炬所接触到的真纯民风。
记者:我知道您是复旦大学的教师,您好像是专门研究奥运经济的专家,能不能谈谈奥运给我们中国带来了什么?
裘理瑾:奥运一定是对于中国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非常非常大的契机。其实也是给世界其他国家企业跟人民一个机会,能够让他们打开这扇窗看到真实的一个中国,看到中国真实的经济、真实的文化跟中国悠久的历史,借助体育非常特殊的语言和非常特殊平台。
记者:能不能借助这个平台预测一下,奥运给我们中国的经济带来什么?
裘理瑾:当然严格意义上说奥运也就是跟其他的赛事一样,只是一个赛事,相对更加国际性、综合性的赛事,我们在专业当中有一种研究,专门研究赛事经济,也就是说一个赛事不但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谓跟赛事直接产生的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同时给经济衍生出很多的,我们称为波澜的效应,而这些效应往往是主办地或者是主办方更加看中的一种经济的来源,或者是经济的推动。
记者:奥运可能给我们中国带来了很多东西,可能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很多东西,但是您作为火炬手和其他人不一样,您觉得奥运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者是最大的所得是什么呢?
裘理瑾:因为我之前也是运动员,也在赛场上参与竞争,后来工作之后也是一直从事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但是现在真的第一次自己有一个机会亲身接触到奥运、感受到奥运文化跟精神。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参与了奥运火炬跑的全过程,可是我觉得可能对我整个人生都会有影响的一种经历。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0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