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并持续十年之久?文革是怎样结束的?其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文革?毛泽东的自我期待是怎样的,其与历史的评价又有何不同?
3月14日晚,08年度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作客我院,为大家奉献了一场题为“毛泽东与文革”的EMBA人文复旦演讲。
胡鞍钢教授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话题。胡老师认为,在整个文革期间,毛泽东被视为最高统帅、最高司令,这不仅基于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而且也形成了个人高度专权的政治方式。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可以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乱邦。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国情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正确,可以促成社会的进步,反之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
接下来,胡老师进一步指出,虽然毛泽东提出“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的“三要三不要”原则。但是文革十年的实际情况却不是搞马克思主义,而是搞封建专制;不是搞政治团结,而是不断地制造政治分裂;不是搞光明正大,而尽是阴谋诡计;不是惩前毖后、正面批评,而是残酷斗争、尔虞我诈。
讲座现场
那么,在这样复杂多变的事实背后,理解文革的关键何在?对此,胡老师认为,文革时期政治分裂的根源在于两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它会造成政治分析的错误。第二是领导集体权力严重的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它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民主决策机制,进而直接影响到决策信息分享程度和决策结果。胡老师通过“白纸黑字”的证据材料,生动地说明了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个人决策的产物。
最后,胡老师颇为感慨地指出:今天我们要和平发展、稳步前进,反思文革是基础,也是绕不开的历史事实。这就是为什么改革三十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不要折腾”的原因所在。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09年3月16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