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复旦大学2009EMBA春季班的新生欢聚一堂,聆听了我校历史系教授朱维铮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入学讲座。作为“人文复旦”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我所知的复旦百年历程”。
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
在演讲中,朱老师把复旦大学放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讲述了复旦所走过的百年历程,进而通过历史事实阐释了复旦的优秀传统与精神。
朱老师首先介绍了复旦的创立过程。他强调,复旦本身是一场学潮的产物。1903年,马相伯应南洋公学学潮中一批学生的要求,创办了震旦学院。由于不满法国耶稣会干预学校内政,震旦学院学生又集体退学,马相伯另立复旦公学。1912年改称复旦学院,1917年改称复旦大学。由于在创校之后长期由耶鲁大学的李登辉当政,又与江浙地区工商界联系紧密,因而复旦在早期是以美国式的实用主义精神作为其主要办学理念。
接着,朱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建国后复旦的曲折发展之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原有的一批应用系科调出,华东地区15所高校的文、理相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大增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吸收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然而在此之后,以列宁格勒大学为榜样、对苏联模式的全盘学习以及频繁的政治运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恢复高考之后才终于得以长足发展。
那么,复旦未来的发展方向到底怎样?对此,朱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创新需要基础,不能把实用主义作为办学理念;二,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坚持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三,提高服务效率,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与研究,复旦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复旦有着开放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以后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广泛,这使得我们能够取长补短,激发自身的创造性。
朱维铮老师最后总结道,复旦从开始就有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批判的精神及一种关心国事的精神。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复旦走了不少的弯路。然而与过去相比,复旦近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希望它能永远坚持自己的理念和目标,继承优秀的传统,不辜负“复旦”这个光荣的名字。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09年6月17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