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教授作客知微行远论坛解析《诗经》的审美与发现

 12月4日,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作客我院MBA知微行远论坛。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行吟之间,花开花落——诗经的世界”的精彩讲座。演讲中,骆先生妙语连珠,引来阵阵热烈的掌声。

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

演讲伊始,骆先生开门见山地点明,如今重读《诗经》有三点原因。其一,《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依托黄河流域的文化势力和影响,代表中原主导文化,因此它是中国文化最具根源性的作品,是中国民族精神文化的源头。第二,诗经不仅是思想文化史的源头,在情感和趣味上也很有特色。《诗经》最早作品距今3000多年,但它书写着人生最基本的苦恼和幸福,和现代的我们没有什么隔阂,今天读来仍然新鲜活泼。第三,生活中难免有琐碎、暗淡的时候,诗歌是人们向往美好情感状态的必要历程。

从整体上交代了诗经的风格特征和学术分类之后,骆教授分别从上帝与祖先、战争与和平、婚姻与爱情三个维度展开文本细读,并与唐诗宋词、汉乐府的具体作品展开横向类比,多方面揭示《诗经》的独特魅力。

《诗经》中歌颂的最高力量有两种,一为祖先的神灵,一为上帝。祖先开创了事业,创立规则,还监视着世间的行为。但若人世间发生了不可接受的祸乱和灾难,承担责任的却是上帝,上帝可以被指责、批评和咒骂的。这种对祖先和上帝崇拜的不同态度,可以反映出人类观念的形成。

谈到战争与和平时,骆先生说,《诗经》写战争的作品非常多。在对战争起源和必要性认同的同时,更多的是描绘战争的破坏性。以《君子于役》、《伯兮》为例,说明民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平凡的,他们不渴望神圣性的生活。战争是危险的,忧伤不可抑制,威胁在百姓内心是一直存在的。

在演讲的第三个层面:婚姻与爱情中,骆先生指出,《诗经》中有很多描写男女之间爱情的美好诗句,但是如《野有死麕》般野性和热烈的表达是很少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教的形成,诗要符合社会的文化选择和要求,中国诗歌表达趋向情感细致。人们认为热烈的爱和恨是粗糙的,只有细致的情感是婉转流动的,这就直接影响着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看到,《诗经》是节制的,在诗的感化下,人能变得温柔敦厚。

演讲结束后,不少同学走上台前和骆先生请教交流,骆先生就“读诗经的方法”、“名句的原义的今义的辨别”等问题给出了细致的回答。这场《诗经》寻美之旅,令同学们充分领略到古典人文的诗意与美好。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09年12月7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