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媒体:
报道版面:
新的黄浦可以兼顾卢湾风格
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芮明杰
讨论卢湾区将来的经济发展是蛮有意思的问题。卢湾的风格和黄浦不大一样,很多老上海都很欣赏卢湾的风格,因为它保存了上海最经典的特色,大家都担心这些特点会不会消失。担心也很自然,如果都按照黄浦区的风格来推进发展,卢湾就真的没有了。这样想的话其实是小瞧了政府。
新的黄浦区政府肯定不会用以前的眼光来着手新区的发展,因为新的黄浦区完全可以兼顾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风格。换句话说,卢湾的特色也可以成为新的黄浦区的,它的特质恰恰是最上海的。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担心,虽然担心也是允许的,但还是要用更宏观的眼光来把握。田子坊和新天地的美应该是属于上海的,而不是仅仅属于一个区。
都说上海人逛淮海路,外地游客看南京路,很多人怕淮海路会不会变成另外一条南京路,两个区域将趋向同质。我认为未来市政府肯定会对城市的格局进行调整,但不应该抹杀特点,而是更好得保留特色。
现有的淮海路,外地游客(包括外国游客)也会来逛。如果他们能够欣赏风貌,享受购物的乐趣,淮海路的特色保留下来根本不会拒他们于门外。这不在于淮海路本身的变化,而是随着上海和外地的交流,他们发现淮海路才能代表上海。现在上海人不愿意去南京路,因为它更加迎合外地游客的需求。如果淮海路坚持消费目标人群,我们自己把握住的话,它依然会是上海人愿意去的地方。所以关键是两区合并以后,新的黄浦区政府能否在新的发展思考下,把握什么是上海人文,商业,文化真正的特色,能不能根据这些来发展,保留上海的传统。
作为老上海人,我也会怀旧。我是很愿意到卢湾区坐一坐,看一看的,像新天地、一些小巷子里的老别墅、私家饭店、长乐路都很不错。在外来文化(既有国外的文化,也有北方的文化)不断侵蚀的条件下,上海受到很大冲击。当然这对文化发展是好事,但反过来说,上海的文化精华、文化特色能否就此保持下来同样是问题。如果不能,那上海也不是上海了。海派文化本就是吸纳了很多海外文化慢慢沉积形成的,现在又再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新一轮冲击下,上海能否维持住海纳百川、吸纳包容的海派文化精髓,我觉得需要一种精神。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城市,原有的文化特质在逐渐消失,变得千篇一律。如今上海的小孩子都在讲普通话,这些变化一定会影响本地的文化。我们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吸纳别人的精髓,把它变成上海的,而不仅仅是拿来当做自己的特点?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