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日报—陆雄文院长分析城市发展之路

报道媒体:

 

报道版面:

 

 

张家港未来产业之路:转型与格局 

——专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

    本报记者  余继峰

 

  陆雄文简介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雄文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陆教授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不成熟市场营销、因特网营销、服务营销和企业组织变革等,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5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4部著作及教材。

  陆雄文还担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四届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1世纪管理教育与学术联盟(ABEST21)副主席、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理事,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GMAC)董事、美国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教育发展基金(EFMD)亚太咨询理事会理事。

  陆雄文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担任访问学者。

 

  陆雄文院长对张家港发展的总体印象:  

  张家港在全国中小城市发展中颇具代表性,它在改革开放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是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尽管本身并不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仍依靠自身力量走出了创新发展之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城市面貌的建设,深具前瞻性。当然,张家港也有其独特性,其在地理位置上是苏南的一部分,因此与整个区域发展息息相关,能通过区域联动和资源获取,形成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往往会面临瓶颈,难免会牺牲一些对未来的判断与前瞻,会过度倚重少数产业,因此当外部政策与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就要去面对较大的调整。

  《张家港日报》:在我市传统产业结构偏重的情况下,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些方面?

  陆雄文:转型升级是全局性的问题,也讨论了十多年。张家港是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县级市之一,在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增长动力等方面面临挑战。我注意到张家港第三产业比重,2011年(49%)比2010年(38%)增加约10%,但仍低于50%。对于其产业转型升级,我建议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第一,要有长期产业规划。产业规划不是5年或10年,应以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维度进行考量。之前的一些产业规划,比如纺织、冶金、化工,固然为发展带来不少好处,但现在已出现不少问题,如果再放到将来的发展框架中,则可能有更多隐患,所以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从苏南经济之于整个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切入,将张家港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产业重新布局下考虑,放在沿海华东经济圈的整体产业调整范围中定位。

  第二,新兴产业的选择。基于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选择应该从三个标准入手:首先,应以轻资产、重知识、少人力为主要特征;其次,要结合张家港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再者,新兴产业要有利于现有产业的选择。所选择的应是将来能够持续成长,能够融入整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产业。

  第三,产业升级转型,或多或少会涉及一些企业的关停并转,政府需要有壮士断腕的智慧和勇气。上海在纺织产业方面的转型之路可以作为张家港的借鉴。同时,我们还要提防一些伪“高科技”产业,比如在出口产品中占很大比重的DVD、电视机、微波炉等,都被视为高科技产品而出口,事实上我国很多企业在这些产业链上的位置不外乎是组装和加工,产业人群规模巨大,但科技含量不高。

  《张家港日报》:当前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陆雄文: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新能源产业一定是将来全世界发展重要的前沿领域。从趋势来看,新能源、新材料、基因遗传工程和生物医药都会是将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重大突破的产业,可能会像互联网在商业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样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新能源的产业前景是巨大的。我注意到张家港已经提出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装备三个千亿级园区的发展战略,而且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但是新能源的发展模式会是怎样?今天大家仍在探索。核能风险高,日本放弃了,但是中国还不会放弃;风能则严重受制于地理条件,而且受现有技术制约仍处于投入大、效率低的阶段。光伏当然是个选项,然而我们要认识到,但凡在技术成熟初期所做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生产领域的规模投入,都会面临技术变动、更新、替代所带来的技术或商业风险。我刚才已经提到,产业规划要有20年乃至30年的前瞻。如张家港这样的城市,除非技术的风险投资能有较大的成功几率,以获取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收益,否则就不必贸然去建造大的生产基地。如果对环境评估没有充分考量,更不应如此。

  回到光伏业本身面临的“寒冬”问题。我想这就如同一个商业选择,面对不确定的前景要去做一个理性分析,答案不是明确的结论,而是战略性的判断。如果认为自身优势适合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和投资,那就该循序渐进去形成研发能力和突破核心技术的潜力,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抑或考虑止损,彻底放弃并寻求产业转移。

  《张家港日报》:如何依托张家港保税港区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业?

  陆雄文: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更全面的考虑,保税港的优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大规模的市场?有没有突出的陆海空优势?据研究,物流业发展良好的城市地区,或有吞吐量极大的海港,或是大型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周边都有成熟的产供销体系。因此我们也要从整个供应链去考虑和分析张家港的物流业定位和辐射面,后者决定了产业规模。

  因此,张家港首先要做好定位,我们的物流业是打算覆盖苏州地区、苏南地区,还是要与上海竞争更大的覆盖面?有了定位,才能充分利用保税港的优势。第二,张家港周边城市的保税港并不少,要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就要形成不同的产业侧重。第三,我国整体的港口发展目前仍存在同质化竞争,我认为最好能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规律形成部分港口在产权或经营上的战略联盟,整合地理位置、产业布局、供应链的关系等优势,形成大规模、高效率甚至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产业。现在张家港周边不少城市都在做港口建设,如果不将我们的保税区和港口优势放到全国性的大格局中去考量,如果没有这样的气魄和高度,优势可能体现不出来,小规模物流产业无法得到在大格局中资源再分配的优势和机遇。

  《张家港日报》:围绕转型升级,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哪些作用?

  陆雄文:首先要说明,在市场化的产业环境下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将其无限放大并不妥当。但在有经济集中决策传统的中国,加上目前经济体制转型、产业升级的现状,政府的确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因为制度转型过程中市场还不够强大,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也尚不足在经济发展中担当充分的智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在规划与战略的布局上发挥关键决策的作用,在关键产业、重点领域发挥推进者作用。

  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政府要集聚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智慧为张家港未来二三十年做出战略规划布局。对于已经确定的未来产业则要利用政府的能量去汇聚资源、引导资金投入、给予配套支持,尤其要重视人才发展的投入。我们如果希望能在长期的产业发展中走在前列,那么城市的宜居程度要适合于国际移动性的人才,有了这样的人才,才会创造产业的高度。政府要在淘汰产业和转移生产能力过程中帮助产业退出,并在劳动力遣散方面做出安排。除此之外,政府则应该更多地培育市场、相信市场、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不必事事躬亲。

  《张家港日报》:县域城市如何做强总部经济?

  陆雄文:某个地区之所以成为总部的聚集地,是因为它有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资源优势,能够吸引大量的企业总部入驻,形成集群。

  一个城市要成为企业总部的集聚地是有一些必备条件的,比如高度发达的服务业、鼓励竞争与创新的制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等,此外区位优势、信息获取与沟通的便利、多元文化的氛围,都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张家港要做强总部经济,首先要完善总部经济的条件,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打好基础。其次,做强总部经济也应放在张家港经济地理位置、产业格局中考量,总部集群可以是地区级的,也可以是区域级甚至全国级的。目前张家港已经拥有几个重点产业、沿江地区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集群,围绕这些产业集群,张家港不妨在专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做进一步提升,形成若干个地区级或者全国性企业总部集群。(《张家港日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