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毕业典礼 特别报道
祝福:师者寄语学子扬帆起航
2012年7月7日,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毕业典礼在相辉堂隆重举行。典礼当日,复旦大学MBA项目、复旦大学IMBA项目(MIT项目)、复旦大学S3AsiaMBA项目、复旦大学EMBA项目、复旦大学MPAcc项目、复旦大学-BI(挪威)MBA项目、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的近千名毕业生身穿硕士服,齐聚相辉堂,带着荣耀,再上征程。
学子们开启新的人生里程,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他们守护梦想,用爱心和鼓励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他们守卫信念,在浮躁的当下赋予自己、也赋予他人坚持的力量;他们守候希望,无论道路多么曲折,始终相信未来会升起灿烂的朝阳。
毕业之际,静听师者之言,带着他们的祝福与期待,再上征程。
刘杰
希望学生能够引领社会的进步
教授信息管理课程的刘杰老师在谈及2012届MBA、EMBA毕业生时很是感慨,同学们整体展现出来的活力与创新意识深深感染了他。“他们学习非常认真,求知欲望很强,知识面很广。同时,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时代进步结合得也很紧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在刘老师看来,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MBA学生所独有的。MBA的教学是双向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单单取决于老师一方,而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每次上课我都很开心、很有激情,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都很积极。学生聚精会神听讲的眼神,真的让我很感动。我有时对自己说,看到他们的眼神,我应该成为他们注意力的守卫者,始终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而他们也是我的思维的守卫者,他们注视我的眼神,也会给我动力,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带给他们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而不是信马由缰。”刘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让刘老师大为赞叹的是,不管是课堂上讨论、还是分小组研究案例,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团队合作方面,绝大多数小组都做得非常好;包括平日工作繁忙的EMBA同学,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查阅大量的资料。有的学生还会结合自己所在的企业,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我从他们身上也收获很多,这就是教学相长。”
课堂内外,刘老师都能深深感受到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去年我在复旦三教举办一次关于云计算的讲座。原以为这是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不会有很多学生去听,没想到那天去现场一看,整个教室坐得满满的,本科生、MBA、EMBA的学生都去了,连教室后面和两侧都站满了人。可以看出,学生渴望学习课堂外的知识。”
刘老师说,复旦MBA的同学们都很聪明、优秀,有着比较高的起点,也有着各自的梦想和目标,希望他们能够持之以恒,未来不管是在春风得意还是挫折失意的时刻,都能够勇敢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要及时改变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以跟上形势的变化。“身为复旦的毕业生,最好还要能够引领社会的进步。”刘老师还诚恳地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每年都要目送一批毕业生离开,刘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心情时却表示:“我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的年龄在一年年增长,而学生的年龄却没什么大的变化。这样我就能够一直跟他们一样保持年轻的思想状态,这就是当老师的好处。”
娄贺统
期待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商业精英
“好学是他们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谈及对2012届毕业生的印象,负责教授会计学和中国税收制度课程的娄贺统老师如此总结道。他同时又指出了不同学生群体各自的差异:“相对而言,MBA的学生更加活跃,MPAcc的学生更加沉稳,但总体而言,不管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尽管他们入学时起点相对较高,但仍然非常好学、主动,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娄老师指出,与本科生相比,专业学位的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很多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在课间或课后,他们经常会主动跟老师探讨一些自身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体现出了强烈的“知行合一”的特质。“甚至在毕业后,有的学生还会通过邮件和我交流。比如前几天,就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跟我讨论他在工作中碰到的税收的问题。”娄老师笑着说。这些问题是他们已经思考过、但尚未解决的,因此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带有一定的实践目的。这是跟本科生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专业学位学生共同的特点。
在娄老师眼中,正因为学生们具有这样的特点,MBA课堂上总是格外活跃。对于案例讨论和其他互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此外,他们还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案例,投入时间之多往往不亚于课堂上,这也是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
每年的毕业季,学院都会对MPAcc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两年半以来的学习收获和个人职业发展状况。尽管每年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调查结果显示,差不多半数学生在就读期间都有事业上的提升。本届即将毕业的一位学生,在读期间两次跳槽,每次跳槽都带来薪水百分之五十的增长。“他曾告诉我,在这两次职场转换中,复旦的学习经历给了他很大帮助,新的雇主也是看重他在复旦的学习背景。”
娄老师说,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同学们各有收获,看到他们载着收获迎来毕业,作为老师感到十分的欣慰和骄傲。然而,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长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商业精英”。娄老师特别强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外,一贯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因此,他希望毕业生们随着事业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履行起个人与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另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定要在商业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但同时也别忘了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好每件事情。“我相信他们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娄老师笑着说。
金立印
培养健全的、有人文关怀的人
在这一届学生心目中,金立印老师教授的《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人气颇高的选修课,课堂上洋溢着特有的“金氏幽默”,有趣而又富于教益;而对于金老师而言,虽然课程是“选修”,同学们也始终秉持着认真的态度,这一点让他很是欣慰。
有一件事情至今令金老师记忆犹新。上学期的课程是4月底结束,正赶上“五一”放假。最后一次课是小组汇报形式的考试,考虑到有些同学可能要回家休息,他就请大家表决是否取消这次课。“结果很多同学积极表示,即使放假也要来上课,这让我十分感动。”
金老师的课理论性比较强,之前他以为,MBA学生一般都喜欢实战,对理论不会太感兴趣。但没想到他们还挺“买账”的:课堂上交流的气氛很活跃,真知灼见在思维碰撞中闪现。金老师由此感叹道:“只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感觉‘有用’,那么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战的内容,都会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而这一点也成为金老师赞赏这一届学生的理由:“他们不短视,不是急吼吼地来学技能的。他们知道,这些知识现在不能马上用,但学习就是要积累一些长期的东西。”
怎样才能让同学对理论课感兴趣?金老师也透露了自己的小窍门。他从不照本宣科,他所教的理论都是课本上没有的、是学生不知道的,甚至是和学生先前的认知相反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正式讲课之前,金老师布置给学生一个小测验,他们百分之八十做错,然后他再讲解其中的道理。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价值,一节课下来那些本来对理论不感兴趣的同学就改变了看法。
课堂内外,金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局限在职业或专业上。《消费者行为学》偏心理学,在最后一堂课,金老师把讲课内容扩展到一般心理学,跟同学们一起探讨怎么消费会更幸福。最后大家总结出,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最多的人最幸福,而这也是2008年《科学》杂志发表的一个研究结果。“由此,我们引申到社会责任的话题上,大家都发出感慨,要重新审视工作、生活和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金老师说,“我们要培养健全的、有人文关怀的人,而不是挣钱的机器。”“从学生上来讲,无所谓‘毕业’,因为学习是终身的。学校也在给大家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欢迎已经毕业的同学随时回来参加学校的活动。另外,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在商学之外的人文社科等领域增加阅读,这不一定会直接帮助他们的工作,但在深层次上是有益的。”对即将毕业的学生,金老师满怀期待,“希望同学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工作。一门心思地努力工作,幸福感不一定很高。要积极参与和享受个人生活,比如多去旅游,多去体验新鲜事物,不要太执着于金钱和地位的追求。社会责任感要付诸行动,而不是停在嘴边,要长久为之,而不是一次性行事。”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