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千名商业精英从复旦再上征程
对于每一届毕业生而言,复旦就是他们人生的港湾:伴随着宁静而充实的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与成长。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将从这里扬帆远航,踏上充满激情的征程,创造各自辉煌的未来。
在沉甸甸的毕业行囊里,装着忘不了的“复旦情结”、抹不去的青春记忆。背起行囊,便背起了属于当代学子的使命;心灵深处所闪耀的,将永远是厚德惠人的精神印记。
纵然求索之途漫长,母校深恩将如温暖春晖,时刻赋予我们奔跑的能量,也必将引领我们未来的方向。
烙下复旦的精神印记
(毕业生:钱华 2012届复旦大学EMBA)
每年,复旦管院总是会迎来一批批新的EMBA学生:他们是学生、也是“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而钱华正是其中一员。对于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钱华而言,知识的学习与补充只是EMBA课程学习中的成果之一,更多的收获则来自于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师长的交流和感悟。
对于学校与项目的选择,钱华并不是随意作出判断。他对上海各个学校的EMBA、MBA等课程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在此过程中愈发为复旦大学深厚的底蕴以及积极的社会影响力所吸引。“复旦的课程设置非常合理,生源质量也很高。我在与学院的接触中,也对复旦管院的管理方式与发展理念都比较认同。”
正是这一系列的因素,促使钱华最终选择在复旦管院开始了自己的EMBA学习。“班上的同学都是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多元的行业背景,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大家必定有着各自的看法,会从不同角度来判断和解析,‘头脑风暴’自然就兴起了。”钱华非常享受这样的“风暴”,碰撞思维、拓展眼界、启发观念,还有什么比这种“学习”更让人痛快的呢?
《公司会计》是钱华参加EMBA项目后的首门课程,他对此印象深刻、也十分投入:不仅认真在课上做好笔记,课后查阅相关书籍,还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同老师交流。“财务知识虽然很基础,但老师却能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和讲解,让我不时感叹——‘这个知识点原来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真是给人以触类旁通的感觉!”除了课堂内外的学习,作为已经拥有丰富商业实践经验的EMBA学生,钱华和他的同学们还想借助复旦的平台做点事情。经过多次协商以后,大家决定利用复旦EMBA项目的高端平台和人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慈善。
2011年6月,正是参加复旦EMBA学习一周年之际,全班在三亚开展了游学活动。在此期间,大家自发组织筹划了一次慈善拍卖,借此聚集了第一笔慈善基金;其后,他们又陆续在徐州、贵阳、玉树等地开展捐资助学。“近一些的地方,比如徐州,我们就委派同学过去进行当面捐赠;但是像贵阳、玉树这些比较远的地方,就通过在当地有子公司或业务联系的公司送过去。”
类似这样的慈善活动还有很多,钱华表示,他们的行动并不会随着项目学习的结束而终止,而是会一直组织传承下去。复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收获、教给他们的感恩情怀与回馈精神,他们也希望能传递给更多人。
两年在复旦的学习,带给钱华的不仅仅只是一纸证书、或是课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份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情怀。在钱华身上已经深深烙下了复旦的精神印记,并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伴随他事业的开拓与人生的创造。
学养内外,快意征程
(毕业生:林劲 2012届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
作为即将从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毕业的学生,来自香港的threesixty360采购集团高级副总裁林劲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之所以选择来到复旦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得一本证书、一个头衔,更渴望对过去和未来的自己给出郑重的交代。
在复旦这段充实而忙碌的学习过程中,林劲往往是凌晨一两点睡觉。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一贯严格要求每个学员,看似不紧张的课程安排却要求大家在课余作大量的预习和准备。因此,对于既要兼顾家庭工作生活、又要努力学习的企业家学员而言,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天不仅要投入大量精力到工作中,下班之后还很多需要预习的课程、需要提前准备的案例以及需要认真完成的作业。
学习过程固然艰苦,其中的乐趣与收获却让林劲觉得付出是值得的。他十分欣赏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以国外老师为主、国内老师为辅”的教学安排:国外老师大多数先从理论开始研究,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又有‘理’又有情,让我印象深刻。”他还注意到,国外老师比较喜欢选用时间较久的经典案例来讲解,而国内老师分享的则所为本土的新兴案例。“这两种不同风格教学方法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强大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市场中的案例结合,显得非常完美。”
回忆起十八个月的学习,最让林劲感到惊喜的是课堂内外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断。除了由复旦管院安排的正式渠道之外——譬如与其他学院的不定期互动、与不同班级项目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私人聚会也很频繁。这些活动由大家自行发起、自行组织,共聚一堂分享思想与经历,拓展人脉与资源,每次聚会都让大家受益良多。“到我们这个年龄和商业背景,大家还能建立起这样纯粹的友谊,互相之间如此率直真诚,真是不容易啊!”林劲感叹道。
临近毕业,不用每天辛苦地上课做作业,这反而给林劲带来淡淡的失落感。但复旦-华盛顿EMBA项目会为每个EMBA校友提供一年两次重新回校学习的机会,这一点又让他欣喜不已:他不仅不需要再作拉长战线的长期学习,还能够在工作中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地选择课程,对原先所学知识不断加强、补充。
林劲相信:循着自己内心去发展,并且认真地去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而在他的未来蓝图中,复旦管院依然会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在复旦找到奔跑的能量
(毕业生:赵天意 2012届复旦大学MBA)
在进入复旦以前,理工出身的赵天意一边工作,一边修完了上海交大的工程硕士。工作多年以后,他和许多同学一样,感到了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瓶颈:从技术转向管理,现有的知识储备还嫌欠缺。为了能突破局限、有针对性地补充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提升相关能力,赵天意毅然报考了复旦大学MBA项目。
在这一段宝贵的读书生涯中,复旦管院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赵天意迸发出无限能量:老师深入浅出、生动睿智的讲课给他无穷的启发;与不同背景同学之间深入的讨论又令他的思维激荡出宝贵的“火花”。
一提及管院的老师,赵天意如数家珍。“比如教我第一门课‘数据模型’的郑明老师就很棒,她讲课深刻又不晦涩,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最后这位严格的老师给了赵天意MBA阶段课程的最低分,但这也大大激发起他的斗志,还促使他一举拿下了MBA奖学金。“郁义鸿老师是我的导师,我的毕业论文在他的指导下修改了五六稿,最后获得优秀论文;黄沛老师讲课的方向正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他结合自己的投资和创业实践讲课,让我对市场营销的认识更加深刻;战略管理李元旭老师讲课激情澎湃,铿锵有力,爆发力很强,让我更宏观地看待整个世界。”在课堂上,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大大开拓了赵天意的思路与视野,帮助他在实践和工作中作出更理性和正确的判断。
除此之外,班级里的同学也给予了赵天意“奔跑的能量”:“虽然同学都有不一样的行业背景,但却有着同样的进取心;未来大家从事的领域也有共通之处,所以我们并不缺少共同语言。”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经常会对时下热门的经济政治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唇枪舌剑的场面常常上演。正是通过这样看似“激进”的交流,让赵天意看到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体验到了迥异的观察角度。在对与不对之间,他也收获了一份人生智慧与交流哲学。
学业固然可贵,赵天意更看重借助复旦管院的平台所投身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也乐于在实践中寻找前行的动力。光华楼的星空咖啡厅是他经常“出没”的地方:他常和聚劲传媒团队的同学们一起在这里举行聚会,和大家讨论着怎么把这份MBA同学间的电子杂志做好。
在参与制作创业大赛专题杂志的第二年,赵天意和同学就亲身参加了创业大赛。他所在小组的创业项目是“光伏的系统集成”,通过这次比赛,他更清楚地明晰了自己的创业目标——新光伏产业,也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缺漏之处。“我很认可复旦所倡导的‘博学笃行’的理念。学了之后行而践之,这对我的创业理念影响很大。”对赵天意而言,在复旦的学习时光不只是和同学老师一起走过的一段路,更是他以后职业发展的新起点。“复旦MBA就像是一个加油站或者中转站。我在这里所获得的一切,都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慢慢显示出价值。”
复旦满足了我对MBA的梦想
(毕业生:徐邁飞 2012届复旦IMBA&MIT项目(毕业生:徐邁飞 2012届复旦IMBA&MIT项目&)
和普通的“80后”一样,徐燚飞也像同龄人那样喜欢尝新、热爱生活,但是经历了多年的海外游学、丰富的工作实践和复旦-MITIMBA项目的学习之后,她更多了一份成熟、干练与自信。
在进入复旦管院念书之前,徐燚飞供职于一家由复旦微电子学院研究生所创建的半导体行业咨询公司,一待就是六七年。2008年,一家世界500强的知名企业准备合并徐燚飞所在的公司,她也因此而开始适应从创业型企业的工作环境向跨国公司工作氛围的转变。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多元的客户要求,工作给徐燚飞带来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到底应该怎样推动公司未来的变革,她开始感到茫然。“事业上遇到了瓶颈期,我想应该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补充知识、整理思路了。”
对于重返校园进行“再充电”,徐燚飞的想法很明确:她希望在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中接受前沿管理理念和技能的训练,全面拓展自己的眼光,丰富相关的实践经历。同时,感性的她也希望到具有悠久历史的校园中感受令人沉醉的文化魅力。没想到,如此“苛刻”的要求她竟然在复旦-MITIMBA项目中全部找到了。“这真是让我喜出望外,当即就下定决心了。”
直到现在,徐燚飞还记得与复旦管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以前每天上班都会从管院门口经过,没想到第一次进入管院就是来面试。”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的面试环节,以及众多优秀的考生,这些更让她确信自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复旦的MBA课程安排非常充实合理,教材都选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内容,校内外活动也十分丰富。我突然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当她发现以前在电视、报纸里听到的非常务虚的金融行业,此时变成了同学们口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务实工作时,她感到自己对金融行业的认识开始清晰,更感到这两年中也许会有更多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收获。
徐燚飞介绍道,给他们上课的不仅有基础知识扎实、认真负责的青年老师,也有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资深老师,比如Intel公司中国区的VP等。因为本身对市场和管理十分感兴趣,徐燚飞在学习中格外留意战略、市场方面的课程,并深深感到这些对于未来知识架构的搭建十分重要。“学院在给MBA学生安排课程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怎么完善大家的知识结构,每门课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希望在某一方面精专的话,可以利用选修课做好知识补充,从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出发进行选择。”
在获得机会去英国交流学习之后,徐燚飞找准了自己的未来方向。成绩优异、实习经历也引人瞩目的她最终顺利加入了微软公司,担任大客户经理一职。“天道酬勤”始终是徐燚飞信条,在成长与腾飞的过程中,她也将深深铭记复旦管院所给予的宝贵力量。
从“三校联动”中获益
(毕业生:张云峰 2012届复旦大学S3 Asia MBA)
在房地产业工作了八年的张云峰是工科背景出身,一直非常向往百年复旦的人文底蕴。虽然已经身居公司高管职位,他仍然选择了脱产攻读复旦的S3AsiaMBA项目。因为在他看来:“投资未来远比眼前利益更重要”。
S3Asia MBA项目是由复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韩国高丽大学三校共同合作设立的联合硕士项目,学生分别在复旦大学、高丽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各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习。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在复旦进行,以基础课程为主。其中,任明川老师的《财务会计》给张云峰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任老师经常通过对各个国家财务制度的比对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深层理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获得了各国同学的交口称赞,而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实践也是S3Asia MBA项目的一大特色。在《亚洲商业洞察力》课程的一次外出实践活动中,全班同学一起参观了世界500强企业丹纳赫公司。通过近距离的了解与观察,张云峰对于公司变革的途径、风险、理念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在韩国高丽大学进行的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也让张云峰受益匪浅。“韩国的老师们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并且会立即解释清楚学生提出的困惑,脱离了纯书本的教学模式。”张云峰和同学们总会借此机会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请老师引导大家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来提出解决建议。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第三个学期的学习是选课制的,许多从欧美来的学生都与大家一起上课:在《公司战略》课上,老师鼓励大家独立完成对公司的深层次沟通和调查,然后分组展示调查成果。“各小组自己寻找新加坡当地企业、与企业高层沟通交流、再确定战略分析切入点,高度的参与和深刻的思考使得书本上的理论不再显得空洞。”“三校联办”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张云峰而言既是新奇的挑战,更是多元化的感染。张云峰在学习中给自己设立了很多个目标,比如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资源丰富的教授、增强活动的运作能力及团队的协调能力等等。“非常感谢复旦的这个项目,让我得以多管齐下提升自己。”
在张云峰面前,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未来。热爱房地产事业的他也许会继续在这个行业里贡献力量;而与两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他已然拥有了复旦S3Asia MBA项目所赋予的深厚积淀。“经过在复旦的学习,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咄咄逼人,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处理各种事情。”张云峰一点也不后悔当初辞职求学的举动,“多元化教学让我能够把视野打开,而不是局限于眼下。对于职业生涯的前景,我充满了信心。”
成长路上,复旦相随
(毕业生:张艳 2012届复旦MPAcc)
从复旦附中到复旦大学统计系,现在又到复旦管院的MPAcc项目,张艳算得上是个地道的复旦“土著”;从最早接触现金管理业务的银行从业者,到现在进入上海交通银行总行工作,她人生路上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和这所百年名校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对此,她深切地感受到:“复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母校,更是人生的一座港湾。”
2010年春季,跳槽后急需“充电”的张艳考入了复旦MPAcc,重新成为了一名复旦学子。对于这个选择,她感到十分庆幸:“复旦管院MPAcc项目的设置‘以学生为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海外交流等资源平台。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来选修各种课程。”
李若山老师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学”是张艳最喜欢的课。在课堂上,张艳和她的同学是李若山老师的学生,而在网络上他们还都是李老师的“粉丝”。“李老师在微博上很活跃,我们我常常关注他的动态,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有一次,李老师被邀请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讨论银行业发展的问题,下了节目之后李老师就把这个问题贴到了微博上,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这条微博引起了热烈的关注,“李老师独到的观点总是能给我启发,他从不人云亦云的风格很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有名师指路,让张艳深感骄傲的还有一批同样优秀的同学。“如果不是深入了解,还真不知道我们的班级中藏龙卧虎、大有‘高手’在。”在一节证券市场分析课上,一位向来低调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他不仅对于自己关注的个股做了详尽分析,还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炒股经历,整场演讲精彩至极,全班几乎都跟着他一起热血沸腾了。实际上这位同学本身并非是从事证券行业的,大家都惊叹于他的深藏不露。”
三年的复旦研究生生活,令张艳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财务案例大赛,劲头十足的她一直连续参加了三届。最终,张艳所在的团队以“人人网上市”作为案例,在决赛中摘得了二等奖。在张艳看来,比赛绝不仅仅是同学们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更是对于思维的极大拓展。“各个参赛团队都可以不拘形式地展示自己对于案例的理解,他们对于财务分析所拥有的巨大热情和扎实功底让我敬佩不已。”
如今,步入毕业季的张艳即将迎来新的选择和挑战。事实上,在2010年接手新工作之后,张艳不仅要负责银行现金管理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推介,同时也要负责全行产品经理培训;而在复旦学习到的许多实践性知识让她在新工作中游刃有余。“读书期间所补充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于我的未来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
合作MBA带来意外惊喜
(毕业生:霍斌 2012届复旦-BI&挪威(毕业生:霍斌 2012届复旦-BI&挪威&MBA)
身为500百强德资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刚过而立之年的霍斌透露出一种实干家的沉稳和大气。在拥有了十年深厚的从业经历后,霍斌2010年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BI(挪威)MBA项目学习。对这个决定,他理智地表示,一方面是自己已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管理经验,想要进一步为管理实践寻求理论支撑;另一方面MBA毕竟是西学东渐之物,考虑到要既要学习最前沿的世界管理知识,又要使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复旦管理学院的合作MBA项目成为不二之选。
霍斌是一个乐于做好准备的人,在申请复旦—BI项目前他认真做了一番功课。他了解到这个项目是中国最早的国际性学位合作教育项目之一,已具备了非常好的业内口碑。项目大多是中层管理者,这十分符合他的心意。“同学处在相似的人生阶段,都是不同行业的精英,彼此容易沟通,这有助于大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入学后,霍斌的期待并没有落空。他坦言:“老师的敬业超出我的意料。”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中三分之二的授课老师来自挪威商学院。其中一位老师Jessen是这一项目的元老,已经将好几代的教材熟记于心。尽管如此,在面对新学生时,Jessen仍不厌其烦地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然后衍生联系实践中的案例。从Jessen老师带来的MBA第一课,让霍斌深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其后的课程安排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设计产品策略、市场策略;而项目富有逻辑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安排让我能够充分地学以致用。”
作为一个中外合作MBA项目,师资方面的优化组合也体现出了令人惊艳的成效。让霍斌感慨的是,项目老师的个性十分多样,既有偏保守、常是教诲声声的;也有互动较多活泼生动的,他们共同营造起了丰富而有益的课堂体验。很多老师带着国外的教育背景,通过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使理论知识与中国市场、本地监管规则、文化习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霍斌看来,学习是一个整体的提升过程。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大家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都能得到共同提升。他还记得在一次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学习中,同组的一位同学曾经是一家连锁超市的中国区总负责人,在供应链环境确保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带来了很有启发性的观点;霍斌则负责实践和理论接轨的部分,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另一个擅长数据的同学领导大家一起作数据分析和总结,提出推荐的解决方案。“多管齐下”,案例就这样得到了完美“解剖”。
虽然眼下已面临毕业,霍斌仍对复旦充满留恋。他表示:以后会以校友身份常回校看看,会旧知、结新朋,在这里继续自己的“终身学习”。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