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课堂:健康心理成就职业发展

 

人类可以觉察自己的习惯吗?哪些心理因素影响了职业发展?心理成功与心理目标又有哪些特征?近日,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举行致用课堂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考官及实务督导王锋老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帮助学生知彼解己,重新思量现在与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讲座伊始,王锋老师由一段视频引出心理学话题。她指出,在人类平常生活中,仅有10%脑细胞被开发。大多数人在自我目标设定时,都只会选择性关注,容易忽略细节。然而,职业发展的心理目标是复杂的,为了达成这样多层级、多面向的目标,应该从完整的职业心理结构去考量。

她指出,完整的职业心理结构应被分为三个系统:职业导向系统(职业价值观、世界观、职业伦理);职业动力系统(职业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职业功能系统(气质、性格、能力)。她以一个饼图指出了四种必须经历的社会角色,即劳动者、闲暇者、市民与家庭成员,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在25-35岁阶段,人们往往从知识、能力的提升中获得自信,此阶段大多以绝对能力导向为主;而35-45岁,人们通常会进入人生舒适区,求稳定以及提升自身意义感,此时便转向为价值观主导。昔日的“工作狂”甚至会主动放弃一些可以获得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多地关注社会,追求“市民”意义上的人生实现及稳定的幸福感。

王老师结合时事指出,在职场上,猎头更喜欢寻找一些在原单位做得很欢乐的人,因为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更容易与人合作,做出成绩,这便是“积极模式”的重要性。她表示,大部分中国人会在五十岁职业发展成熟后追求个人兴趣,这样避免将个人爱好与职业结合,可以完整地保持动力、累积工作状态、实现人生飞跃。做感兴趣的事是很好的缓压方式,因此,在工作之余发展一些兴趣爱好固然很好。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小组讨论

随后,现场还进行了小组活动。同学们4-5人为一个小组,在一张白纸的各个象限中罗列姓名、现职及职责、目标、优势与兴趣。每个小组在纸张中间的圆圈中写下小组成员的共同点,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此,王老师着重分析了小组成员的目标、环境,在反馈中显露出的生理特点、心理指标,并分别给予了他们个性化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与老师就心理与职业发展问题展开探讨,整场活动在热烈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复旦-港大IMBA项目

201317

v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