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下午,复旦商业知识成功举办了第三期“FBK Talk 观复谭”——南音艺术与文化对话。南音传承人、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南音研究中心主任蔡雅艺女士和著名南音艺术家蔡东仰先生以“南音,中国式优雅”为题,以乐曲示范演绎融入对话,与观众开展了一场关于中华艺术、历史与文化的互动,在场观众深受触动。
【艺术家讲解南音起源】
南天瑰宝,“世界非遗”
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两位艺术家的对谈从南音艺术的起源开始。南音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由古代中原汉人在东汉、唐、宋几次南迁时所带来的音乐、语言、文化,与闽南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而成。它又称“南管”或“泉州弦管”,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起源于唐,发展于宋与明清。宋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泉州除了南音,还有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打城戏等;而南音比这些戏曲更早出现,这些戏曲音乐都是以它为乐曲的母体。南音最兴盛是在明代,可谓当时的流行音乐、时尚金曲,家喻户晓。
【艺术家现场演奏】
和者大雅,南音之魂
南音的美、南音的魂在于“和”——音和、乐和、人和。两位艺术家继而阐述探讨了南音的艺术范式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仪轨。音和,指每个乐器的音必须恰到好处,到位、轻松、悠扬,这才有了“琵琶十,三弦九”、“弦入箫腹”等说法;乐和,指的是音、韵配合,方能成其乐,南音演奏有人唱、有人弹、有人伴奏,琵琶领路,萧起主音,继而各种乐器同时出声,这样才成了一个整体;人和,南音虽然古老,但在泉州及闽南地区仍有很多人在传唱,除了官方教育系统中的学习,更普遍、更直接的则是民间传承,师父与弟子之间,传承的是规矩、是技艺,更是乐趣和精神。
与古为新,融汇传承
学习南音规矩严格,它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还是因为它能够回归到人的生活本质。两位艺术家都强调,南音本质上不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是一种社交艺术,应该把它的文化分享到各种人群中去,让它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同时,与其他所有古老文化一样,要传承,就要走近年轻人,让年轻人能轻松接触古老的、传统的文艺,与他们“不期而遇”。
【听众专注投入】
今天,南音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还传播到了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
关注商业现实、管理新知,更关怀传统文化、人文修养,FBK Talk 观复谭,是由FBK复旦商业知识主持策划的系列线下活动,含大师、名家、新锐三个类别,通过两人至多人的深度跨界对话,专注探讨管理实践与社会未来;活动现场摄录,视频精编呈现于FBK及其合作媒体平台。
复旦管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KDCC)
2014年5月20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