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经济经历了十数年的繁花似锦,似乎也进入了一个饱和状态。2015年4月21日,复旦-BI(挪威)MBA项目汽车行业论坛邀请《经济学人》企业关系总监Mary Boyd女士与我院财务金融系王小卒教授展开对话,并特邀BI挪威商学院营销系教授Ragnhild Silkoset,沃尔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Lennart Stegland先生和康斯博格汽车集团总裁Hans Petter Havdal先生分别作主题演讲,共同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
就当下中国车市面临的挑战,Ms. Mary Boyd提出,“中国车市是一个最需要拿捏平衡感的市场。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口的庞大基数及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因为快速迭代更新的消费意识正在挑战车商的各项创新能力。”她认为,未来将有一部分车商会因为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而面临产能过剩的窘境,库存加大,经销商撤退,资金链断裂,厂家停产或者转产。王小卒教授认为,目前还只是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期。“消费者的需求在中国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在需求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走向。”随着汽车普及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必然最终回归到理性和实用。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分布的不均匀,必然引导出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
而就未来的中国汽车产业会出现的发展趋势,Ms. Mary Boyd认为曾被欧美成熟市场教育过的中高端车商,其实已在五年前开始调整自己进入中国的市场计划:主推中端车为主,更讲究安全感、舒适度和驾车体验。他们更关注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反馈。“如同任何一个变化中的市场一样,中国的车市也将经历起伏的曲线。或许车商们应该专注于某一些经典款产品的深度挖掘,放弃令人眼花缭乱不停上市的新款。”王小卒教授则提出,未来车商在投资和注意力上会更青睐于各种汽车的制造技术、汽车安全系统的发展以及服务与保障的持续完善,也即服务本身。
BI挪威商学院营销系教授,高级管理人员项目执行主任Prof.Ragnhild Silkoset探讨了品牌与国家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消费者的影响。“根据大量的数据报告,消费者对国家印象的好感来源大部分是其文化和人,与政府政策如何并无太大关联(十分消极或排外的政府举措除外)。”因此,对品牌而言,最宜用感性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国家的影响力。同时,品牌形象对国家形象的帮助也显示出感性为主的特质。“无论是打品牌形象牌还是国家形象牌,未来汽车企业更应该走的道路就是尽量与当地消费者达成情感上的共识,由此产生更深远积极的影响。”
沃尔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Mr.Lennart Stegland阐述了品牌与消费者达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有79.6%的消费者将选择沃尔沃的原因放在安全感上,这意味着,中国的消费者已能抛开一部分品牌影响力,正确选择对自己有利且实用的车款。”在全球任何一家工厂和研发中心,安全都是一个优选的关键词。“我觉得沃尔沃做得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任何的技术开发和设计都是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不仅是车型的漂亮、材质的舒适,而是如何让大家的使用体验更完美,这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始终认为人的需求才是推动任何一类经济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希望与所有的消费者有更为良好的共生关系,这是沃尔沃存在的根本意义。
康斯博格汽车集团总裁Mr.Hans Petter Havdal则分享了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下脱颖而出。“我们已经在全球市场胜过了大多数的竞争对手,这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支持,那我们赢在哪里?”首先,是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常年的积累,使得我们在‘定义客户真实需求’上更优人一等。我们不是等客户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是往往已将最好的选择罗列出来以供大家选择。”
第二,长久地用对人。Kongsberg在用人上是极为挑剔的,特别是在“创新型思维解决问题”这点上,有着比其他公司更高的要求。“我们相信,问题是推动公司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非常欢迎问题,各种来自客户的疑问、来自使用者的批评,都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时间,去寻求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
2015年4月27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