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我校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杨方作客问学讲堂,就“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展开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和深入讨论。产业经济系姚志勇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
侯杨方教授发表演讲
侯杨方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史、历史人口学、清朝人口史及其制度,清朝政区。他首先通过实证考察的研究结果和逻辑严密的推证方法为大家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面貌。他指出丝绸之路具有重大历史、文化、现实意义,虽然现在的“丝绸之路”路线十分繁多,但从反证逻辑来看,“非经玉门、阳关、葱岭的皆非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出现于1877年,是一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一名古希腊商人从地中海到中国的路线,和汉书中所记载的出玉门、阳关的两条西域之路来定义的。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由大夏翻越葱岭,启程回国。张骞凿空,为史载由中原抵达中亚的第一人。“这个第一人的意义是指国家层面上,开创的是国际性贯通的道路,丝绸作为大宗商品流通。”由于张骞的路径有南北两条,即《汉书》的记载中西域南北两道,分别出玉门关、阳关,然后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
“丝绸之路的本初目的是为了政治和军事目的,并不是为了文化和经济。”根据张骞搜集回来的西域情报,汉武帝派出霍去病占领了河西走廊,并设立河西四郡,修建了玉门、阳关。随后西征大宛,臣服西域诸国;以后为了保证交通和统治,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包括现在的新疆和西亚部分地区。丝绸之路的实质其实是汉唐称霸西域的主要表现。
活动现场
19世纪,随着英国和俄国在内陆亚洲的争霸,史称“大博弈”。英国企图占领帕米尔高原从而在军事上保卫英属印度。英俄都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或用资金支持的方式,派遣学者执行考察任务。17世纪中期开始,中俄进行亚洲争霸,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俄国退出了黑龙江,随后又通过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征服了外蒙古,1759年阿利楚尔之战,将西域新疆包括帕米尔高原纳入了大清版图。而19世纪开始,形势开始逆转,中国全面溃败,东北、西北丢失了大片国土。20世纪初,外蒙古已经在事实上独立。1895年,英国和俄国在阿富汗地区划定了瓦罕缓冲区,瓜分了帕米尔高原,它就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为其增添了新的军事战略意义。
21世纪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是中俄实力关系发生了逆转,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这“一带一路”包括几十个国家。其路线是为了加强政策沟通,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贸易合作等内容。
“如果我们抛出表面的诸多原因,探究该战略的主要目的,那么也许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有可能出于能源与贸易的风险所以提出了这一概念。”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0%,其石油来源主要来自波斯湾,而马六甲海峡是其海路咽喉。但是在中国的石油海路中,有美军的海外军事基地扼守,还有其他政治势力,全程中国无法控制。在这样的情形下,依靠丝绸之路经济带,直接在陆地运用石油管道,越过帕米尔高原运输至国内,就会有更多的安全保障。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更可能是一种宣传作用,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价值意义应该更重要”。
姚志勇副教授代表学院赠送纪念品
在对丝绸之路的古代与现代战略地位意义的点拨后,侯杨方教授还根据自己的实地调查,介绍了玄奘葱岭归国路线。侯教授亲身游历,丰富有趣的事迹和美丽的西域图片引发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听众们似乎跟随着侯教授的讲解,穿越了时空,追随着玄奘再次重温了真正的那条古代丝绸之路。至此,此次问学讲堂圆满落下了帷幕。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15年6月2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