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做客大师论坛

2019年12月3日,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季克良做客复旦硅谷银行管理大师论坛,以“半个世纪酿造一杯茅台酒”为主题与复旦学子及校友进行了分享互动,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作为主持人在现场进行了点评和交流。除了现场200多位听众之外,此次大师论坛还设置了分会场和线上直播会场,首次实现线下线上同步互动,线上直播点击高达80多万人次。

活动现场,季克良先生讲述了茅台酒厂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茅台酒的制酒工艺、茅台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坚持质量第一和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念,分享结束后,季克良先生还和苏勇教授一起回答了现场和线上学子的提问。

初入茅台,境况惨淡

季克良1964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茅台厂。那个时候,茅台镇交通闭塞,主要靠一条公路通行,他辗转了七天才从家乡南通抵达茅台。交通不便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人才问题。季克良先生在讲座中回忆,一直到1984年,整整20年没有一个工科的中专生或者大学生到茅台来。

除了交通不便,茅台还面临着单位产量投入大以及资金周转难的问题。“五斤粮食一斤酒”,说的就是茅台酒单位投资比较大。又加之茅台酒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一瓶普通的茅台酒从生产到上市至少要经过五年,这就导致资金周转比较慢,使得茅台的发展也比较缓慢。

传统的酿造工艺和严谨的工匠精神

茅台酒的生产工序包含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共30道工序,165个复杂工艺操作环节。

季克良先生分享说,他看到茅台酒的制酒工艺之后,首先感到的是深深的敬畏。这么复杂的工艺,包括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流酒、两次投料、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烤、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等。和他以前在书上学到的完全不一样,必须亲自去实践、去操作才能弄懂,这让他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茅台酒能够做到几十年质量如一,这和茅台人的工匠精神分不开。一方面,在思想上提出爱岗敬业、为国争光;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培训,组织工人学习微生物等知识;最后,不但要增加工人的工资,还要多关心工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升工人的幸福感。

坚持质量第一,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茅台酒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确实是中央历届领导关心爱护,其次,这也和茅台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曾经也有人提出来要以效益为中心,但是被季克良先生否决了。“我是茅台酒厂的,我认为茅台酒厂一定要以质量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我接受批评,但是我坚决不改”,正是季克良先生的这种坚持,才使得茅台酒能够几十年始终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平。另外,季克良先生还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说清说透茅台酒特点。比如,通过茅台酒异地实验,他首次提出了环境与酿造微生物、环境与品质的关系,更是直言离开茅台镇就生产不出茅台酒。季老在传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又结合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逐渐把茅台酒的生产带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企业家最本质的功能是经济体的搅动器

苏勇教授在季克良先生分享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指出,51年间,季克良带领茅台从产量百吨,到2003年圆梦万吨;从作坊小厂,到2011年销售额250多亿,相当于法国科涅克地区所有白兰地酒厂销售总和;从地方品牌,到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成功把中国白酒推向国际市场。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它让我们相信任何一个中国的企业,只要脚踏实地,狠抓质量,用工匠精神来做好自己的产品,做好自己的服务,就一定能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熊彼特说,“企业家最本质的功能是经济体的搅动器。它防止经济活动落入成规而死气沉沉。” 在季克良先生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这种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就是一个经济体,企业家就是这个搅动器,一个厂,如果没有企业家大胆地改革,大胆地创新,可能就死气沉沉,可能就逐步走向消亡。

最后,季克良先生和苏勇教授同现场以及线上听众进行了问答互动,就大家提出的百年老店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新零售、茅台如何制定针对年轻人的市场战略、未来茅台酒产量如何等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商业知识传播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协助。复旦硅谷银行管理大师论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高层次的论坛之一,力邀顶尖跨国公司领袖、海内外卓越企业家为演讲嘉宾,分享致胜之道、业界经验、人生感悟。2011年,美国硅谷银行冠名赞助论坛,论坛为管理精英提供了一个与国内外商界领袖近距离接触,与国内外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共同撷取当代管理精华、探讨运筹帷幄之道。

 

职业发展中心
商业知识传播与发展中心
201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