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迎来15周年 “三大”奖项再颁出

11月13日,2020年复旦管理学论坛暨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颁奖典礼在上海隆重举行。

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为获奖人陈振明、郁建兴、曾毅(刘国恩教授代领)、宁高宁、李京文(女儿周全代领)颁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京文获颁“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郁建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获颁“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宁高宁获颁“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人颁奖。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教授吴启迪宣读获奖名单。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以视频形式致辞。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主持论坛开幕式暨颁奖典礼。

基金会走过15年,见证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企业的发展

焦扬指出,15年来,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着力打造中国管理学界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复旦管理学“三大奖”已成为在我国管理学界享有崇高声誉、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奖项,历届获奖者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基本代表了当年中国管理学界的最高水准;始终坚持高质量要求,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中国管理学交流合作平台,每年举办一届的“管理学国际论坛”已成为我国管理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之一,参与主办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管理学学术盛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交流活动,引领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高水平导向,着力推动中国管理学走出去,录制“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电视专题片,编写出版研究丛书,举行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解读坊和学术研讨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让更多中国企业家和当代中国管理理念走向世界。

“15年来,基金会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企业的发展,也同中国管理学一起成长、壮大,但15年不是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新起点!”焦扬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五年后再出发,基金会要坚持引领,进一步推动中国管理学高质量发展,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开辟中国管理学的新境界;要搭好桥梁,进一步推动中国管理学交流合作,让世界认识更多的中国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为全球贡献更多来自中国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思想,不断提升中国管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度;要深度赋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管理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挖掘更多具有潜力的管理学青年人才和企业精英,确保中国管理学探索创新之路上始终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宗明在致辞中表示,成立十五周年以来,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管理学事业发展,推动管理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升中国管理学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管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具公信力的奖励基金会。她代表上海市政府向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表示欢迎,向2020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表示祝贺。

“当今,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运用管理学来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场历史大考,考验着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宗明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中,中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上海率先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势头,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学,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阻断境外疫情向境内输入扩散,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宗明强调,抗疫实践中,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益于在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构建、病例筛查和医疗救治、协同联动、科技支撑、公卫体系建设、复工复产复市服务保障、舆论引导和舆情研判、科普宣传和个人防护等多个方面工作的努力与强化,她期待本次论坛产生的真知灼见、建言献策将有助于上海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刘遵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鼓励中国管理学界人才的成长与交流,已经逐渐成长为中国管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最具公信力的奖励基金会。十五年来,基金会评选出了41位“管理学杰出贡献奖”9位“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和7位“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每一位获奖人都是所在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在每一位获奖人的身上,都反映着时代风貌,更折射出他们在各自领域上下求索的治学理念和企业家精神。他强调,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做对抗,和外国势力对我们的政治打压、经济封锁做对抗,但是作为世界共同体的一份子,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维护国际秩序,成功推进双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学是一门世界性学科,如何利用学科实力去预测世界变局,在局势风云突变时维持秩序,更是对每一位管理学人的治学能力与风险把控意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他表示,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基金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干的精神,继续全力支持各位学者在学科中攻坚克难,继续共同营造社会对于企业家不畏艰辛创造事业的尊重和鼓励。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主持论坛开幕式暨颁奖典礼

刘山在、秦绍德、王生洪、杨玉良等基金会历届理事长和副理事长代表们,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2020年复旦管理学奖获奖人,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的理事、监事,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历届获奖人代表,国内管理学界部分学者代表,以及复旦大学师生共同见证了当日的盛会。

复旦管理学“三大奖”颁出,李京文、陈振明、郁建兴、曾毅、宁高宁获奖!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成立十五年来,始终立足评奖主业、坚持全球视野、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力推动了我国管理学发展。2020年,基金会继续秉持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的宗旨,以评奖工作为核心,综合提名制与申报制,进一步完善评奖制度和评审方法,评选了一批优秀的管理学者和企业家。

李京文:永远“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奋斗

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学领域的学科创始人之一,“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获奖人李京文在中国首次系统研究了技术进步的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率先提出科技进步理论与测度方法,为开创我国运用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预测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产业、地区发展战略与技术政策作出重大贡献,大力提升了我国经济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他对我国工程项目的论证、规划、决策理论与方法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推动建立我国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制度,主持和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京文在武汉大学经济系就读期间,经过一系列严格选拔后成为留苏预备生,先后就读于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回顾5年留苏生涯,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1957年11月17日那天,第二次访苏的毛主席在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礼堂,对满堂的中国青年寄予嘱托:“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8年,他带着这份嘱托,放弃留校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以优异成绩毕业归国。他坦言:“我当时的想法是,既然在苏联留学,我就要学得更多一点,一定要多为国家作贡献,所以就开始对数学更加认真地学,而且把数学在我的工作中使用。”

如今,李京文年届九十,但依旧“少年感”十足,聊起他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像发现了“新大陆”的孩子一样,两眼放光。因为腿脚不好,他近年已经较少再去学院办公室,但每天在家还是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思考着最新的问题。

陈振明:把冷板凳坐了十年的学科基础探索者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陈振明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他辨析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式,提出在全球科技、产业、治理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变化与学科转型重构的思想。在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方面,他推动基本理论、系统管理框架、激励约束机制、多元评价应用、创新经验提炼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研究成果体系,尤其是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府工具与政府管理方式方面,他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在国内外公共管理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政府工具,指出了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在实践应用中的范围、机制与局限性。他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实现治理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建议,对中国政府工具的研究、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厦门大学曾流传一则劝人好学的故事:图书馆二楼的教师与研究生阅览室有个座位,师生们见到,便会想到一位老师。他除上课、开会或出差之外,几乎从早到晚都坐在这个位置上,长达十年之久——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陈振明。说起往事,陈振明笑言,当初儿子正上幼儿园,别人问他父亲在哪工作,儿子回答说,在图书馆。

“我认为陈老师配得上‘卓越’二字。他之所以能够在公共管理领域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因为真的把冷板凳坐了十年,尽管当时他已经是知名的学者了。”陈振明教的第一届本科生、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黄新华回忆。

“我的研究与思考还将继续,这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管年龄有多大,我都不会放弃。”年过六旬的陈振明,言语铿锵而谦逊,一如当年那个在图书馆里的青年。

郁建兴:用“一头猪”打比方的幽默政府改革研究者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郁建兴主要从事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在政府管理领域,他通过深度解析源自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及其相关改革,提出了“以民众为中心”的公共管理这一理论框架,为全球公共管理面临的“政府中心主义”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公共政策领域,他提出以机会导向、内生创新为重点的“内源发展”新战略,为国家加强改善农业农村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他参与提出、完善“县域医共体”概念和政策方案,并为在浙江省的成功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领域,他以行业协会、商会、社区社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研究,提出了中国社会组织“在参与中成长”“调适性合作”等概念,并与地方政府共同提出并实践了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及相关基层治理改革。

从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被写进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郁建兴开始了对这一改革的调研。他带领团队跑遍了浙江全省,又走访了广东、湖北、江苏等多个省份,写下了关于“最多跑一次”改革最早的一份研究报告。

2019年5月7日,郁建兴阐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新理论著作《“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在浙江大学首发。郁建兴用“一头猪”打比方,幽默形象地解释了这项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体现了老百姓对一个‘整体政府’的追求,就像我们把一头猪推到肉联厂里面,出来就是火腿肠,你不需要知道这个猪是怎么屠宰的、怎么保鲜的、怎么加工的,一切都由政府跑、由数据跑。”

也正因此,“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以民众办理一件事为起点,推动政府进行流程再造、权力分置、信息共享,最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实现让民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古典的公共行政范式强调行政意义上的政府,这是典型的‘政府中心主义’,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主语发生了变化,这是一场‘以民众为中心’的改革。”郁建兴解释。截至2018年9月,全国除港澳台、新疆和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都推广了“最多跑一次”或者类似改革,郁建兴让“浙江经验”真正成为了“中国方案”。

曾毅:在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之路上坚毅行者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人曾毅主要从事人口政策与管理、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在人口分析和相关政策方面,他开创性地研究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成因及其对策,呼吁实行国家扶持保底的农村养老保险,分析论证了生育政策调整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健康老龄研究方面,他主持开展了“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历时20多年对11.3万人次进行了8次跟踪调查,收集的数据和DNA样本为我国开展老年健康影响因素和跨学科创新研究以及老年健康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资源,也为我国填补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空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多维家庭人口预测分析方法创新及应用研究方面,他建立了包括男、女两性全体人口且人口事件发生率随时间变化的ProFamy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软件及应用,克服了经典预测方法的局限,成功地对家庭户、老人成人儿童居住安排和人口规模结构进行预测,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曾毅名字中的“毅”字,恰好道出他的部分性格:执着、勤奋、有毅力、锲而不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毅就通过科学测算预见到中国将面临人口老化的严峻挑战。他决心采取一项行动,这便是已进行8次、调研地横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累积已经入户访问人次达到11.3万人次的“中国老年健康调查”。

因疾病嗓音欠佳,为了与人清楚沟通,曾毅往往要写下极长极细的书面内容,颇费心神。可他又是极严谨之人,凡事亲力亲为,不容一丝闪失,并不会因此拒绝任何必要的交流机会,于是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工作量。“他一直在很辛苦地工作。”项目团队领导成员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雷晓燕说:“这份毅力背后,是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最长情的坚守。”

第九次“中国老年健康调查”即将开始,作为一名前八次调查从未缺勤的调查员,曾毅说,寻访百岁老人让他坚信健康长寿的共通真诀是坚韧乐观。这样的处事心态,或许早被他学得透彻。

宁高宁:勇于开拓创新的“国企放牛娃”

今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授予宁高宁。作为国有企业集团管理的成功者和改革的先行者,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全局视角思考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提出了战略思考十步法、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以及五步组合论的大公司管理的路径和逻辑。同时,在解决庞大组织的内部协同方面,他提出了文化和理念、战略定位和组织架构设计、评价体系有机衔接的协同管理思想,并在管理效率提升上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在他的带领下,中化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央企成功转型并产生示范效应。

在中国的企业大海中,宁高宁是劈波斩浪的舵手之一。30多年来,他曾“掌舵”的“华润号”“中粮号”“中化号”一直在创纪录。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担任过四家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也获得了美国《财富》杂志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因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被市场视为“中国摩根”的宁高宁,却自称只是“国企放牛娃”。不久前,宁高宁参与录制一档谈话节目。主持人给了他一系列关于描述企业家的词语,“冒险家、有钱人、既得利益者、当官的”,请他选择一个。“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就是‘开拓者’吧。”在宁高宁看来,“开拓”代表了创新、组织资源、提升效率、推动社会进步。

一张宁高宁单腿跪地在黑板上写字的照片,迄今仍挂在中粮。“当时我在给员工做报告,黑板太矮了,我腰躬下去以后还够不着,就单腿跪到地上。”宁高宁说,到中粮第一天,他就没有主席台了,拿着麦克风,把员工分组,鼓励他们进行“乱七八糟”的讨论。他走到员工之间,倾听,记录,在他看来,“这是对团队的基本尊重”。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纵论公共卫生的社会治理

“复旦管理学论坛”由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从2006年发起举办,每年邀请基金会历届获奖人、专家学者、业界领袖、政府官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对中国和全球管理学领域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已成为我国管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

本次复旦管理学论坛以“公共卫生的社会治理”为主题,围绕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探讨中国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以及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论坛开幕式上,宗明,2011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奖者、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先后以“超大城市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之路——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公共卫生治理的立法”为题作主旨演讲。

下午举行的论坛上,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志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上海社会科学院书记徐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赵大海,吴凡等专家学者将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核心开展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思考。

中国的管理问题要靠中国人解决!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十五载砥砺前行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于2005年9月发起成立,是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创立之初,基金会就确定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的宗旨,鲜明提出“要真正解决好中国的管理问题,要让中国人对世界范围内涉及自己的管理问题有话语权和平等的参与权,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人自己。”

基金会设立复旦管理学三大奖项。“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旨在鼓励管理学人才潜心研究、勇于实践,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2006年至今,已有41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做出卓越成绩的学者和实践者获奖。从2012年起,基金会增设“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奖励我国管理学学科领域的开拓者或管理学研究的奠基人,刘源张、傅家骥、成思危、汪应洛、夏书章、王众托、苏东水、赵纯均先后获奖。自2014年起,基金会设立“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旨在奖励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张瑞敏、马云、柳传志、马化腾、董明珠、雷军先后获奖。而此前,任正非也作为企业家代表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近年来,基金会始终坚持全球视野,推动主办论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管理学学术盛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产学研交流活动。除“复旦管理学论坛”外,参与主办了“中国五百强企业高峰论坛之平行论坛”“中国管理学优秀青年论坛”“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年会”“中国管理学年会”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管理学学术盛会,为国内外管理学领域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搭起了交流切磋的舞台。

基金会始终重视社会效益,推动系列公益项目成为传播中国管理学理论与实践成果的重要品牌,联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和第一财经共同开展“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系统地总结我国杰出企业家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思想,为世界贡献东方管理智慧。

今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迎来成立十五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基金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挥“桥梁﹒引领﹒赋能”的作用,更加主动服务于中国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思想传播等,激励引导更多管理学人立足我国管理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新观点新思想,让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思想。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

2020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