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复旦管理案例工作坊:赵东元院士、徐文伟教授主讲案例课堂,指路科创未来

8月20日-22日,以“AI时代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为主题的2025复旦管理案例工作坊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顺利举行。这也是复旦管院庆祝恢复建院40周年之际,将学院多年案例研究及教学经验与高校教师广泛交流分享,以回馈社会的重要活动。
本次工作坊汇聚知名学者、企业嘉宾与实战专家,通过科创新范式论坛、企业案例实践以及科创案例示范教学等三大环节,重点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下的企业管理、商科教育、案例教学等紧密相关的话题。来自全国32所高校的50位教师及近百位EMBA、MBA、科创企业家营校友齐聚复旦管院,结合各自领域和关心话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实操切磋。
 
赵东元:一次能源亟待创新利用,新型能源任重道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在演讲时表示,能源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能源,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高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能源利用的历史。每一次能源的转变,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社会结构的重组。而今天,我们正站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关口。
当前世界的能源结构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据着八成以上的比重。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确实推动了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资源有限。以石油为例,常规可开采储量大约还能维持五六十年,天然气也只能支撑百年左右。二是环境问题。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赵东元院士进而指出,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能源体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首先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在我国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仍在持续扩大。再次是发展氢能等新型能源。氢气具有零碳排放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被视为未来理想的二次能源。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高度依赖一次能源。因此,运用科技创新更好地使用能源不仅是必然选择,更是紧迫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新材料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基石。
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先进材料的创新突破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功能性介孔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在能源转化、储存和利用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介孔材料是一类具有规则孔道和巨大比表面积的固体材料,它们像海绵一样,拥有丰富的纳米级孔洞,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充足的活性位点,并促进分子在孔道中的传输。这一特性,使它们在能源转化和环境治理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例如,在燃料转化和清洁能源制备中,介孔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显著提高反应效率。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它们能够有效吸附并活化二氧化碳分子,推动其转化为甲醇、烯烃等有用化学品,为温室气体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在氢能利用中,介孔材料可作为储氢材料或电极材料,提高储能密度和反应速率。在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介孔材料因其良好的结构可控性和电化学性能,成为提升储能性能的重要候选材料。
要解决未来能源问题,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目标。
首先,要发展综合能源(电气化)体系。通过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将可再生能源与建筑、工业、储能和运输等环节整合,构建起更加现代化的能源网络,并依托智能电网,实现可持续和高效的能源供给。
其次,要推动电到分子的转化。通过电能与废弃的小分子气体(二氧化碳、水分子、氮气)的转化,实现化学能的高效储存,并进一步合成化学材料和原料,为能源利用开辟全新的路径。
第三,要发展能源材料的循环经济。这意味着要在材料和工艺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其回收、再利用和再创造的可能性,并建立起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使能源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真正的绿色循环。
总体来看,新型可再生能源仍处于“婴儿期”,稳定供应、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这三者之间,构成了新能源领域的“现实三角困境”,在短期内难以兼顾。因此,发展低碳能源,建设一个以由化石能源引领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徐文伟:创新的动力,源于对赢的渴望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在演讲时表示,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力,是对“赢”的渴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唯有赢的欲望足够强烈,才能驱动组织穷尽合法合理的方法寻找差异化、突破常规。管理方法、流程设计、业务洞察等所有行动,都需围绕“如何赢”展开,竞争压力正是创新的重要催化剂。
不少企业试图通过设立“创新部门”、集中博士专家来推动创新,这种模式往往失败。因为创新绝非少数天才的孤立工作,而是贯穿企业全业务环节的系统性活动,必须嵌入整体战略与运营体系,紧密结合市场、客户与商业目标,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对创业企业而言,核心目标是“活下来”并保障现金流。由于资源有限,它们无法分散精力,只能聚焦单一领域、锁定细分市场,通过差异化创新求得生存——此时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唯一的生存路径。其创新可沿三条路径切入:一是“以新打旧”,凭技术差异化打破市场技术“共谋”;二是借技术创新构建成本优势,打破现有价格体系“共谋”;三是“以快打慢”,靠高频产品迭代打破产品“共谋”。
前沿科技型科创企业,则可依托三大创新战略实现突破:其一为“产品驱动”,以市场需求为起点,强调场景适配,构建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其二是“技术降维”,在满足客户核心需求的前提下,适度降低部分优势指标,显著降低成本以适配市场;其三是“方案升维”,将核心技术融入解决方案,打造可规模化交付的商业模式,确保商业价值持续变现。
“蓝海战略”虽常被提及,但现实中企业多身处“红海”。真正的创新,不是寻找无竞争的市场,而是在激烈竞争中,通过技术、模式、供应链、营销等维度的差异化,实现商业成功。
综上,企业创新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商业成功为目标的系统化组织能力。它要求企业将个人创造力转化为组织能力,将知识与资源转化为持续现金流与竞争优势。而这一切的核心,正是创新文化与机制的打造,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陆雄文:总结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推动科创与管理双轮驱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二十多年前,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正式设立,旨在鼓励对中国企业实践的总结与提炼,推动普遍适用的管理思想的形成。在这一基金会的支持下,复旦管院开启面向全国高校的案例工作坊,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复旦大学的商科历史悠久,自1917年起便开设商学院,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但从未中断其学术传承。1977年,复旦在国内率先恢复管理学教育,开一代学风之先。如今复旦的管理教育不仅为中国经济腾飞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管理人才,也为全球商学教育注入了中国智慧。
复旦管院致力于推动科创与管理双轮驱动,持续总结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自2020年启动科创战略以来,已组织广大教师专项研究科创企业从初创到成长的独特挑战,累计开发了200多个案例,广泛应用于MBA、EMBA教学与企业培训中。
面对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复旦管院密切关注多赛道技术融合与产业升级,推动学术与实践共创,构建科创生态圈,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复旦管院市场营销学系余伊琦老师主持科创新范式论坛。
作为案例工作坊的核心,闭门研讨的教学示范环节系统展示了复旦管院在科创案例开发与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探索。企业管理系包季鸣老师、市场营销学系林宸老师、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凌鸿老师分别带来现场示范教学与沉浸式案例课堂。
为帮助老师们了解AI在产业中的最新应用与管理痛点,案例工作坊企业圆桌环节邀请了太美医疗科技总经理万韫鋆、分众传媒首席技术官宁玉杰、猫鼬AI创始人兼董事长罗佳三位企业嘉宾走进课堂,分享AI在不同行业场景落地的鲜活实践。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