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问道东西”复旦大学EMBA以色列海外游学课程《以色列创新模型》通过在特拉维夫大学主题学习及丰富的企业参访,深入探索这个国家民族是如何在极短时间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以及思考中国的企业如何借鉴其创新之道。卢向华教授为该课程的带队教授,以下根据她本次在以色列游学的分享整理成文。

当下快速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只靠内部创新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由于路径依赖、决策偏好、人才结构等原因,创新的力度也比较有限,很难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开放式创新正在成为企业突破能力边界、获取外部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本次EMBA以色列游学之旅,我发现以色列作为科技创新之国,在开放式创新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借本文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 卢 向 华-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卢向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她的研究方向为新技术驱动的用户行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数字经济等。她从事互联网与新技术创新创业的研究与教育超过10年,主要教授《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企业数字化管理》、《互联网新技术与新业态》等课程,并为多家企业与政府机构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Marketing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等顶级期刊论文多篇。
01
什么是开放式创新
特拉维夫大学一位授课老师曾经提到的一个观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对于某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他们想要的聪明人大都在为别的公司、或学术界、或自己的公司工作,即使强大如Google、微软也无法招聘到所有聪明人帮他们工作。” 那怎么样能不错失这些聪明人?开放式创新就是最好的选择。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美国管理思想先驱哈佛商学院教授Henry Chesbrough于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企业不仅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开发,而且还通过获取和整合外部知识、技术和资源来创新和增长的一种创新方式。在开放式创新中,企业通过与外部团队共享知识、技术、资源和风险来合作创新,从而实现技术发展和商业增长。开放式创新认为,创新不是内部知识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是将公司的内部技术与外部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协力的模式,给企业带来更好、更成功的创新成果。

尽管以往的开放式创新主要是企业为主体的,相关的成功案例也很多,但在以色列游学参访过程中,我看到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也可以利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来创新城市的发展和治理,让我对开放式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02
Cityzone的开放式创新
我们参访的机构叫Cityzone。它是特拉维夫-雅法市政府和特拉维夫大学各占50%股份成立的非赢利性组织,在市中心地带占地约20英亩,成立了阿提迪姆科技园区(Atidim Park),来孵化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创新企业,帮助特拉维夫-雅法政府更快更好地构建智慧城市。这个组织的使命是“A Living Lab for People, Local Governments, Corporates and Entrepreneurs, to advance solutions that address urban challenges“。简而言之,CityZone希望为研究、开发、测试和验证技术在智慧城市管理里的作用,提供一个实时、真实的城市实验沙盘,以更好地解决城市管理的各种挑战。Atidim园区就像是城市中的迷你城市,有生活居住的市民、车辆、加油站、医院、学校、体育馆,以及建筑物、街道、污水、路灯照明等城市基础设施等,让相关的技术在规模化之前,可以先在这一迷你城市上开展沙盘演练。


这个城市沙盘就是特拉维夫-雅法市政府借助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完成的。CityZone会从众多创业项目中挑选那些有潜力解决城市问题的创业计划,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之后特拉维夫-雅法市政府和特拉维夫大学就会成为这些初创企业的合作伙伴。政府会派两类人员与每一个初创企业对接:一是该创业项目所涉及到的政府部门,例如出行相关的技术会对接交通部门的、环境相关的对接环保部门等等;另一位支持人员是政府的IT人员,初创企业往往需要使用政府公共数据,这位IT人员会负责相应的数据与系统对接工作。据Cityzone 的负责人介绍,某种程度上政府和初创企业一起来完成新产品的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 POC)、解决方案可行性验证等。政府与初创企业紧密合作的开放式创新,对于政府而言,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且在创业早期就融入新产品打造,也会使得解决方案与政府需求更为匹配、落地;对于创业者而言,政府真实需求及资源的导向可以避免初创企业选错研发方向,极大地提高新产品的可行性。
例如其中的一家初创企业名为Lumiweave(吸光织布),如图所示,是一种结合了太阳能和光伏电池的自发光户外织物,白天的时候可以为行人提供遮荫,在太阳落山后可以提供照明。该系统不需要接入城市的电力基础设施,并且可以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提供长达三天的夜间照明,这对于平均每年约有 300 天晴天的以色列而言,是特别适合推广一类技术。市政府与该创业者积极合作,先在Atidim园区全面试安装了这一产品,监控该系统的性能,目前已经为全市的其他安装做准备。市政府对该项目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Lumiweave解决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地区日益增长的遮阳挑战,其技术解决方案基于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并允许在不污染燃料的情况下提供照明”。还有另外一家初创企业城市变形金刚(Citytransformer)研发的产品是可以把轮胎往里收的小型轿车。在以色列及欧洲的城市里,公路一般都特别狭窄,这一类车子在城市里就可以把轮胎往里收,节约空间;如果开到高速公路在可以往外扩,确保行驶的速度和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Cityzone本身并不向初创企业提供任何的资金,也不占任何股份,初创企业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本的支持,但Cityzone会支付在园区安装验证产品的费用,也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办公场所。相比于资金,Cityzone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和链接的资源价值更为可观,例如特拉维夫大学的学术研究支持、与大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对话的机会、快速复制规模化的可能性等等。因此Cityzone的入驻竞争一直很激烈,在运营开业至今3年多的时间内,有500多家初创企业申请进入,但目前为止,仅有27家进入,涉及老人关怀、交通问题、移动通讯等方面的创业技术。同时企业如果孵化成功,园区也会请它离开,把位置留给新的初创企业。

03
开放式创新与“以色列创新悖论”
为何特拉维夫-雅法市政府会想到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来打造智慧城市,很大程度上和以色列的创新创业文化相关。以色列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实行了大力度的经济和财政改革,激励了当地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发展,以色列的高度创新和竞争力被誉为创新的“国家奇迹”。
以色列独特的创新文化催生了大量的初创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但由于以色列本身是一个小国家,任何技术商业化应用所能带来的市场都比较有限,因此大部分初创企业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服务于全球市场,这也使得以色列成为众多世界500强寻求开放式创新的胜地,包括苹果、微软、谷歌、英特尔、IBM、戴姆勒、通用电气和飞利浦等近百家企业,都在以色列成立了研发中心,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初创企业和创新生态合作,通过以色列聪明的创业小伙伴,反向推动母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而很多以色列本地的初创企业因此在早期或中期就会被大企业并购,也有部分企业到欧美的资本市场IPO成功上市。但以色列创新文化特别让人尊重的一点是,初创企业的技术被并购或者上市后,创始人并不会因此躺平,而是会拿着钱继续创业,以色列的创业创新文化由此就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色列是全球开放式创新的推动者和获益者。CityZone的案例更是让我们了解到,当地的政府也都能娴熟地应用开放式创新来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可见开放式创新在这个国度的普及程度。
那开放式创新会不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在游学课程的《中以商业关系》论坛中,我好像看到了一点点端倪。
我们有一位同学向嘉宾提问以色列的太阳能技术在世界上处于前列,并且以色列阳光充沛,本是一个特别适合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但为什么以色列的光伏产业应用要远落后于中国?嘉宾直接的回答是因为他们国家的电网过于落后,如果要接入光伏输入的能源,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全部推倒重来。但我个人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以色列本身是一个小国家,任何技术商业化应用所能带来的市场都比较有限,这使得初创企业没有动力去推动本土市场的民用,而是更加愿意向全球市场去销售和转化技术。这一模式也解释了为什么以色列虽然有大量的独角兽,但却很难有Google、阿里巴巴等行业巨头的存在,大部分以色列的技术型企业在早期或中期就被大企业收购了,没有机会在创始人手上做大。有一位嘉宾还因此开玩笑说,以色列大型公司的CEO大都是从欧洲、美国招聘的,因为以色列人在管理大公司上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的经验主要在早期的创业创新上。我们姑且把这称之为“以色列创新的悖论“吧!


更多EMBA学习

2002年国内首批获国家批准开办的中文EMBA学位教育项目
商道人文融汇贯通,以致胜之道育将帅之才
为企业决策层传授全球领先的管理思想,为校友搭建高端交互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