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2020年起,后疫情新常态下,消费环境和消费者发生了哪些变化?企业应该如何相应升级产品和服务?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2021年消费复苏的趋势如何?中国企业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
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沙龙特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李治国,与两位嘉宾: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复旦大学EMBA2018级秋1班尹炳新,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赖奎百,就“产品力与数字化——解析2021消费复苏引擎”主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和圆桌讨论。并就数字化组织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话题与现场同学做了交流。



产品力与数字化——
解析2021消费复苏引擎

“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自己自有的,独特的,甚至无法替代的产品。”

李治国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EMBA《产业变革与金融思维》授课教师
“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得,用数字化转型赋能和重建企业流程、组织结构,重建人员能力,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尹炳新 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总经理、复旦大学EMBA2018级秋1班
演讲主题:
《拥抱数智,逆势增长:传统产业企业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
“ 新冠疫情加速了消费者旅程的数字化进程。疫情带来的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伴随各类不确定因素,或将成为我们的‘新常态’。”

赖奎百 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
演讲主题:
《复苏重启,再拾增长:消费者趋势如何促进中国新零售业的转型》
嘉宾演讲实录将陆续发布,本文为李治国老师的点评和圆桌讨论的部分内容:

选择消费这个主题的初衷,是我们和EMBA项目组想要做年终的盘点。过去我们到年终的时候总是思考:未来一年中国的经济能够继续增长多少。2021年的经济复苏是必然的,但是好像又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接下来中国经济长期向上的根本动力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从发挥基础作用的消费角度切入,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
宏观层面的变化和信号
我们看到,大的宏观政策在发生比较多的变化,或者是带来很多的信号。比如说我们一直在讨论,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年头到年尾,我们不断地去抵抗疫情,到现在来讲,我们更多是防范境外的输入,但是疫情还没有过去。
另外一方面我们怎么从复工复产,到接下来开始稳定地让经济走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从11月初开始,大家会关注到我们的“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十五年以内,我们中国的人均GDP要从目前的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目前的定义,我们人均GDP要达到2到2.5万美元。
这个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对我们接下来一年的工作又做了更加有针对性的部署。
在座各位也会关注到一些信号,比如说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以及怎么强化我们的产业链等等。

二
从供给侧改革到需求侧管理
关注到这些宏观政策的变化,我相信各位会有一个体会:我们不但进一步强调供给侧改革,我们还要注重于需求侧管理。
我们讨论的发展新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内循环”其实也是从需求侧发力,当然我们是“双循环”。
怎么样理解消费?过去我们希望扩大消费和需求,但是真正要做的,是挖掘消费潜力。挖掘消费潜力,不但要从收入方面进行改善和调整,更重要在于怎么样不断去提升需求条件。
同时我们也从供给端去优化生产要素。今天到现场我是带着疑问来的,为什么呢?我们在校园里面跟同学交流的时候主要是从务虚的角度,怎么听实实在在的声音?我们请来两位嘉宾,是符合我们针对性的要求。
首先说第一位嘉宾尹炳新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如何提升企业和产业层面的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如果看最新一期的财富500强我们非常骄傲,我们中国大企业数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真正的全球性企业还非常之少。中国企业基本上聚焦在中国这样一个单一大市场上,我们自己在这个地方完成生产,然后形成出口,但最主要是我们利用自身的资本,在自身的区域当中完成一个更多是封闭型的生产和经营。
而真正的全球企业,就是尹总给我们带来的,像兄弟集团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有将近4万名员工,4百到5百亿的收入。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多从区域龙头走向全国龙头,接下来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全球企业和全球龙头呢?兄弟公司的案例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中国的企业很多有这样的潜力,潜力怎么样被挖掘出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由之而来的,中国的企业我们都在干什么?过去,由于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做大的心,这是和趋势相对应的。但是,当我们整个经济增速放缓以后,我们不能只一味地强调增量,而是要强调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自己自有的,独特的,甚至无法替代的产品。所以说兄弟集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是什么呢?从最初的缝纫机到打印机,到一体机,然后不断地进化自己的产品。
我特别想问尹总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打印机需求潜力这么大,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打印机中国企业难道做不好?如何真正地把产品做好,其实归根到底,在于如何专注于自己企业的运营,构建自己越来越强的文化。真正优秀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归根到底像尹总跟我们讲的,要聚焦在人“财”,这是第一个话题给我带来的启发。
第二位嘉宾,我们邀请普华永道的赖奎百先生给我们带来“全球消费者洞察报告”,翔实的调研,以及一手的数据。给我们做了一个全面的印证: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数字化的转型。或者我们称之为“新三化”:不但要数字化,还要进一步网络化和智能化这样一个整体的转型。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
其实更有趣的是这些数据背后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细节,我们注意到美妆化妆品的消费增速最快,主要消费群体不是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当然也不是男士,反而95后的增速是最快的。这样的数据给我们很多理念性的颠覆和启发。
圆桌讨论:

Q1
中国企业如何向国际企业学习、建立核心竞争力
李治国:想问尹总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打印机潜在的需求,为什么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有一家中国企业可以把打印机做得好?
尹炳新:打印机从技术层面来讲,打印机制造过程有许多技术诀窍和专利。目前同时拥有激光和喷墨的核心技术的厂商并不多,兄弟是其中之一,这些厂商都在全球耕耘了20几年了。
技术门槛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单价成本。不管在中国市场、在欧美市场,在日本市场。如果你不能在全球销到一定量的话,单价成本肯定下不来,你就没有竞争力。
技术是行业的最大门槛,所以这两大桎梏限制了过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李治国:这一点确实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面临技术和规模经济双重挑战,技术是企业根本性优势。在座都是管理者,我相信日本企业、德国企业有很多隐形冠军,各位接下来要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强的话,是要向这样的企业进行学习。

Q2
数字化转型中的消费新趋势
李治国:接下来我想要问赖总,刚刚您也提到了,整个疫情使得我们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您能不能稍微展开一下,比如说您观察到哪些具体的消费领域或者是品类发生了明显的,尤其是有趣的变化,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案例?
赖奎百:很快分享一下自己看过的案子,整个新冠疫情和数字化转型对每个行业的影响都不太一样,我觉得挑两个,一个比较偏向消费,是我们刚刚讲的奢侈品消费领域。
可以看到,这样子的一种危机对很多公司来讲,有时候也许是一个好处,事实上它会促使很多企业做一些重要的决策,可能以前不想去面对,或者一直在拖,现在可以去做一些必要的决定。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奢侈的品牌,他前几年遇到的点是说我是一个高端的品牌,我到底要不要上天猫,他可能觉得上天猫对自己品牌有一点影响。现在他遇到的门槛是我到底要不要上直播,他的调调和直播不一定符合。
因为新冠疫情的关系,他把很多的“偶像包袱”都抛开了,不一定找KOL,很多公司的总经理跳下去卖货。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观察点,因为要求生存的意志比较重要,很多这种“偶像包袱”也都脱掉。
另外一点类似于像医药企业,通常来讲他们是很严谨的,这几年不管OTC的非处方药,或者是处方药,慢性病药物,很多药已经在往线上走。不管偏向消费这一块,还是偏向严谨的品类都发生了变化。
李治国:非常有意思,赖总讲的这个让我想起董小姐卖空调了,还有一个就是处方药。我母亲患有高血压,需要持续用药,而且都要开处方药,有一款在上海生产并且通常仅在上海及周边才有出售,过去我需要经常跑地段医院代开这款药,再寄回老家。现在方便了,我母亲可以用当地医生开具的处方,在线上直接买到这个药。

李治国:其实刚才尹总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有趣的变化,我们在课堂上叫互补品效应。我们看到打印机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便利,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可以远程打印,而且我们利用微信小程序,可以把教育软件的功能全部能嵌入进去。
尹炳新:互补品效应是李老师在课上,讲到东航那碗面这个案例,其实我们产品也是这样。这次疫情之前,我们对政府级别、对大企业的高端机有强化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增加附加价值,增加一些软件方面的、系统集成方面的功能,会卖得更好。而低端机怎么提供附加价值呢?这次疫情确实带来这个概念,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想法。上周在北京,我们针对家庭用户的喷墨机新品到位了。这次我们新品也进行了升级,过去我们微信小程序只是在局域网络之内可以打印,现在家长在单位,家里孩子放学的时候,家长可以拿手机进行远程打印,孩子在家里就可以做作业了。虽然是低端机,但是把它的附加价值也发掘出来了,也是通过这次疫情给我们很大的思考。
李治国:我们今天消费的话题也是如此,接下来邀请两位嘉宾就今天的分享、我们的交流做上一小段简单的体会或者寄语好不好,先从尹总开始。
尹炳新:感谢大家,今天我们讨论数字化转型。我觉得数字化转型势在必得,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整个流程,重建企业整个流程、组织结构,包括人员能力的重建,形成对商业模式的再造和创新,谢谢。
赖奎百:我们比较多让大家做消费,消费复苏,让大家去买买买。有时候我们要看一下怎么样消费是合理的。企业每一年都有增长的目标,但是我觉得到时候会到一个所谓的新常态,怎么样才是一个比较合理、健康跟可持续性的发展。

李治国:谢谢两位嘉宾。今天我们这个主题在谈数字化转型,在从消费的视角理解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变化。2020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2021年似乎开始确定起来,中国整个经济在复苏,消费也在复苏。外部环境对每一家企业都在产生影响。接下来企业应该怎么走?
从尹总的百年企业兄弟公司,可以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呢?我们永远在路上,还在不断地进阶,从一个产品走向另一个产品,从技术创新走向技术创新,然后还在不断强调数字化转型。
从赖总给我们提供的全球消费者洞察这样的报告,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数据跟细节,告诉我们确定的是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我们在复苏的路上,但是就消费本身而言,就研究用户本身而言,就研究我们自己企业的成长路径而言,基于数据洞察的理性分析反而更重要。

-李治国-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
复旦大学EMBA《产业变革与金融思维》授课教师
李治国博士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市数量经济学会与上海财务学会常务理事,第一财经频道《解码财商》栏目解码人。
复旦大学EMBA《产业变革与金融思维》授课教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学优秀成果奖与复旦-港大项目年度优秀教师。
学术研究集中于产业变革、产融结合与经济转型等领域。独立与合作出版3本专著,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统计研究》、《世界经济》、《Global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上海市政策咨询建议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PM2.5减排的经济政策》等学术成果受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多家企业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