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 | 复旦台大项目
“美的三剑客”:大步迈向“中国智造”的大湾区奋斗青年 | 同学同行
2023-09-06
复旦大学EMBA项目

导读:

2022年秋天,三位美的集团不同分公司、不同部门的高管,在美的沉淀了十余年工作经验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入了复旦EMBA的大家庭。

复旦大学EMBA《同学同行》本期特邀请复旦大学EMBA2022级新生,美的集团生活电器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朱晓东、美的工业技术海外大区总监王腾飞、美的楼宇科技海外大区总监谢天,畅聊在美的踏上”中国智造”新天地的路上,他们与公司的共同成长。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在全世界最响亮的一张名片。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时代的来临,许多中国民族品牌,也正在努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致力于从传统的“中国制造”向新的“中国智造”飞跃。美的,作为中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在这一转型升级征程中,成为中坚力量。

 

从80年代进入家电业发展到如今成为覆盖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及数字化创新五大业务板块,业务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制造业巨头,美的人才济济。众多有为青年汇聚湾区,在奋斗中与公司共同成长。

 

2022年秋天,三位美的集团不同分公司、不同部门的高管,在美的沉淀了十余年工作经验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入了复旦EMBA的大家庭。

 

复旦大学EMBA《同学同行》本期特邀请复旦大学EMBA2022级新生,美的集团生活电器营运与人力资源总监朱晓东、美的工业技术海外大区总监王腾飞、美的楼宇科技海外大区总监谢天,畅聊在美的踏上”中国智造”新天地的路上,他们与公司的共同成长。

 

 

 美的轮岗试金石:

不断跳出舒适圈,培养综合性人才

 

轮岗培养模式,是20世纪后期开始,在日本及欧美广泛流行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指企业人才通过岗位轮换与锻炼、领导反馈、自我修正和重复实践来提升领导力,让人不断走出"舒适区"并快速成长。国内以阿里、华为、联想、美的等为代表的大型公司发展至一定规模后,也纷纷开始对员工采用轮岗培养模式。

 

2007年,朱晓东大学毕业加入美的,15年的时间,在高强度、体系化的轮岗培养机制下,分别在研发、制造、营销、数字化、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岗位学习成长。朱晓东介绍,美的培养管理人员有一个独特的方式,就是通过轮岗,让员工去突破自我边界,持续跳出舒适区,持续学习成长,持续保持压力和活力。

 

回顾美的的轮岗机制,朱晓东坦言,“实际上,以美的产业集群的复杂度和差异性,将管理人员频繁调岗,短期内无疑会加重公司运转负担。但美的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只为在实战中培养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当前集团大部分高管,都是在这种机制下磨练成长起来的。

 

同样是机械专业出身的王腾飞,最初抱着一颗向往技术探索的心进入美的。然而,和最近两年才转型HR的朱晓东相比,王腾飞在公司早期轮岗制度之初,就率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开始,是从技术岗位转做技术支持,负责给客户沟通有关产品技术的问题。但这时因为对接的大多也是客户方的工程师,交流起来有更多的话题,往往抱着相互学习的心态,彼此的交流越发深入,同时也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

然而,“舒适区”难以久留,在后续一次人事变化中,王腾飞又迎来了一次转型的机遇。在领导的安排下,王腾飞再次轮岗到了海外销售的岗位,面对这以前不熟悉工作范畴,沉下心来,重新学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把所有营销要做的事通通干了一遍:销售推广、渠道开发、客户维护、培育团队、危机公关等等一系列商业活动......最后,发现自己竟然也都做到了,没耽误公司业务,也因此被公司委以了更大的职责。

 

谢天是“三剑客”中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1992年。毕业进入美的,经历多次轮岗后,2018年从国内市场去到挑战更大的海外市场,长期外派东南亚,为东南亚的商务CBD提供中央空调整体配套服务。长期各种各样的挑战,让谢天养成了坚毅深沈的性格,哪怕突遇惊雷,依旧面如平湖。平时话不多,但对自己和团队要求极高。在他的带领下,疫情期间业绩也是逆势而上。

 

 

 缘起复旦:

见学术,见众生

 

为鼓励员工持续成长,美的除了轮岗制度外,不仅在公司组织内部各式各样的培训,还鼓励外出深造,提升视野认知。得益于该支持机制,以“三剑客”为代表的美的人,也有机会迈入EMBA高级工商管理学习殿堂,继续蓄力充电。

 

说起与复旦的缘份,朱晓东称,“因为哥哥是全家的榜样,他在复旦读书,所以从小就对复旦充满向往和期待,在报考EMBA项目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旦。"

 

王腾飞、谢天则考虑了更多的客观因素——“复旦作为百年老校,拥有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复旦管理学院作为国内顶尖商学院之一,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也有目共睹”。

 

此外,从不同地区来到大湾区工作、生活多年,无论是这里长年盛夏的火热气温、还是热力蓬勃的经济活力、对创新的热爱执着、抑或是对朋友的热情相处、对陌生人的热心帮助,都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湾区的“温度”,不知不觉已融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对于他们来说,地处大湾区,复旦EMBA采用移动课堂,沪深两地教学模式,无论是集中上课,还是参加各类班级活动,都很方便。“在深圳求学,可以立足湾区,放眼世界。”

 

尽管都已在美的工作十余年,但在来复旦前,“三剑客”由于国内国外工作环境、岗位编制等差异互不相识,但因为复旦EMBA项目,加之共同的职业背景和相通的企业文化调性,“三剑客”迅速熟络起来。

 

于“三剑客”而言,2022级6班亦是一个快速建立友谊的大集体。上了几次课后,朱晓东就发现,和同学交流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以小组为单元的系列现代工商管理教育课题训练中:课上同学们各司其职,勠力同心,共讨商道人文;课后闲暇,三三两两相约漫步,从商业模式到人文思维、从学术研究到人生理想,师生之间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往日高强度的轮岗锻炼,不同岗位间的经验复盘给“三剑客”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复旦EMBA的课堂上,他们得以将自己抽离出来,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待过去自身的经历和当今企业的种种问题。谢天对此尤为感慨:“以前我只知道事情该这么干,却没想过为什么。”而来到复旦EMBA短短几个月,大家已经进入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人没有师生之别、行业之分,更多的是一起思考管理理论、解决企业管理痛点问题,实现共同成长,从“知其然”到探求“知其所以然”。

 

11月17号的人力资源课,对长期处在KPI制度下工作的“三剑客”印象尤深。课上,李绪红教授为大家作了分享,她认为对创新不应单纯采用KPI绩效考核的深层逻辑,因为从人性善恶角度,KPI制度不足以激发人“善”的一面,反而对创造力的激发很有限。而对创新的考核中,应加大更包容、更长远的OKR绩效考核的权重,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自驱力。

 

这段讲解深深触动了“三剑客”,使得他们对绩效考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回到企业快速进行了落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制度进行了优化。

 

 

 

 谈未来:

在危机中成长,在心安处立身

 

谈起未来的目标,“三剑客”各有规划。

 

谢天希望能沿着国际化人才的道路继续成长,未来带领一支跨文化团队,在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时代,去探索更多和海外公司的融合经验,在企业全球化之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晓东说,自己未来充满各种更大的挑战,为此他现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管理知识,力争先人一步看到未来。

 

王腾飞则希望专注于带好自己团队,作为总监,他认为自己需要懂得更多前沿思想、策略,去帮助部门的年轻人:“成功不是只有一种形态,我要在复旦学到、见到各种不同成功者们的成长路径,然后去引导我们团队的年轻人选择更适合他们的道路成长,为集团培养更多人才。”

 

但他们共同强调的一个词,危机感,没有一劳永逸,总有新的挑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只有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和能力,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一步步走向更远的远方。

 

未来辽远,身在心安处。疫情结束后,他们都希望去上海的复旦校园好好逛逛,在光草上坐一个下午,摸摸老校门的铜环,在相辉堂楼上合影,见证李达三楼和叶耀珍楼隔着邯郸路的遥相呼应。

 

潜心修炼思想,浇筑立身之基。走在复旦EMBA这条求索道路,三剑客所收获的,将是知识、人文与友谊交辉的累累硕果。

 

 

2002年国内首批获国家批准开办的中文EMBA学位教育项目

商道人文融汇贯通,以致胜之道育将帅之才

为企业决策层传授全球领先的管理思想,为校友搭建高端交互平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