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和煦的3月,大地开始谱写最华彩的乐章。
由复旦管院主办的管理者心理学研修班(第7期)第3模块课程在樱花时节灿烂开启。
本模块的课程由顾恺颉老师主讲《冲突心理学与危机干预》。顾老师是一位个性非常鲜明的教授,“有笔有书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应该是比较真实的写照。眼神淡宕、如面烟波之“风流”,本是才情,那是一种真淳之态。
两天的“冲突心理学”之行,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更像是一连串的情景剧。顾老师,一位犀利的心理诊疗师、一位资深的精神分析专家、一位真正的武术高手,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构思,行云流水,任意所至,随时与同学展开一对一的深度对话。你无论是主角,还是观察者,都可能会从这些有力量的细节中撇开层层迷雾,发现人性真相。
看那课堂气象,铺得开、收得拢;重若崩云、轻若蝉翼;若壮夫之挥钝铁,裹挟千钧之力;又若仙女之起曼舞,清风过焉。
同学们在回味着课程的兴奋、愉悦之际,重新整理思绪,两天的分享宛若散乱的珍珠,其实却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情欲、情绪、情感,或者本我、自我、超我。如何整合修复这三者,让其重新自由流动。
解决冲突,是一个自我成长或帮助他人成长的过程。
“成为你自己”已鸡汤般泛滥,但什么是“自己”呢?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中藏着我们生命的本质,我们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更好的人,想真的把自己活出来,我们需要去触碰这些东西,理解和接纳这些东西。
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通常我们理解这句话是对别人说的,但是可以同样放在我们自身,我们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自己。接纳自身什么呢?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特别好的人,那还有什么接纳呢?所以,所谓的理解和接纳通常就是你的那些所谓的黑暗面。
关于“黑暗”,香港学者余也鲁先生有一段话很有意思:“我发现黑暗也是有生命的造物。上帝造光也造暗,夜是黑暗的家。上帝造的黑暗,像夜那样温柔、抚慰、舒适。鸟群忙了一天,在夜的柔黑里歇息,把空间让给猫头鹰、蝙蝠、池蛙和纺织娘。这些夜间活动的动物与昆虫,它们的视觉比人锐利,在黑暗中见到的景物比白天还多。
没有黑夜,怎能见到满布天空的星星。没有黑夜,怎会爱惜旅途中远处茅屋中的一点灯光。
我们在黑夜中守望,谁知黑暗更守护着我们。它像空气一样环绕在四围,上帝用光也用黑暗养育我们。”
诚如复旦管院管理者心理学研修班(第7期)的老蔡同学所言,当你真正在生命里建设起乐观的本质,你的人生将充满勇气、希望和韧性。
从一张张照片,你会感叹,生命是如此的精彩,能在复旦遇见这么有趣的老师、这么友善的同学!
相逢便金石,何必试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