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一场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
王小卒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财务学系教授
复旦-BI(挪威)国际合作MBA项目授课教授
“出海”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自然结果。从泡泡玛特在泰国的成功,到宁德时代在印尼的矿产投资,再到传音在非洲的“非洲之王”称号,中国企业正在全球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但出海并非一蹴而就,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逻辑、国家战略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成长需求。
出海的必然性:
从经济规律到国家战略
从日本到中国,海外投资的必然性
回顾历史,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腾飞后,海外投资迅速增长。尽管日本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但其海外投资占GDP的比例却持续上升。这种“资本+劳动力”的模式,不仅帮助日本应对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海外收益。
中国如今也走到了类似的阶段。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海外投资成为企业寻求增长的重要途径。从2017年到202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显著增长,这不仅为企业打开了新市场,也为国家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出口。
一带一路与外汇储备的双重驱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市场受到重创,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向沿线国家投资。这一战略不仅是为了应对短期经济危机,更是为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此外,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约3万亿美元)也需要找到更高效的利用方式。与其将资金存放在低收益的美国国债中,不如通过海外投资获得更高的回报。这种战略性的资金配置,不仅降低了风险,也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出海的驱动力:
市场、资源与品牌
开拓新的市场:泡泡玛特和比亚迪
泡泡玛特通过创新的盲盒模式成功打入泰国市场,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0%,而比亚迪在泰国建厂不仅优化了供应链,还提升了品牌在东南亚的认可度,这些案例从开拓市场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驱动力之一——通过全球化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国内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企业亟需开拓海外市场以突破增长瓶颈。
泡泡玛特的成功在于其敏锐捕捉到泰国年轻消费者对潮流文化和惊喜消费的需求,通过盲盒模式这一创新产品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不仅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还为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树立了标杆。比亚迪则通过本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更贴近东南亚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这些案例表明,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是企业应对国内竞争压力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规模扩张和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通过创新和本地化策略,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融入目标市场,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而实现从本土到全球的跨越式发展。
资源获取:宁德时代的全球布局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投资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更是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投资印尼镍矿和澳大利亚铁矿,不仅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还通过控制上游资源强化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这种布局反映了中国企业应对资源短缺和供应链风险的战略思维。随着全球资源竞争加剧,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获取关键资源,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支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例如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此外,资源获取的全球化布局也要求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驱动全球化,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还能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品牌升级:安踏和传音的全球化路径
安踏通过收购国际高端品牌始祖鸟,成功实现了从本土运动品牌到全球高端市场的跨越。这一战略不仅提升了安踏的品牌定位,还为其打开了欧美等成熟市场,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而传音则通过极致的本土化策略,深入理解非洲消费者的需求,推出符合当地市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成功塑造了“非洲之王”的品牌形象。
两者的成功案例表明,品牌升级不仅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因地制宜的灵活策略。安踏通过并购实现品牌高端化,传音则通过本土化深耕市场,这两种模式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树立了标杆。
复旦-BI洞察
中国企业出海的实践过程不仅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的提升,更是其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全球商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从市场跟随到战略引领:全球化布局的升级
中国企业出海的早期阶段,更多是“跟随者”的角色,通过低成本制造和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市场跟随已无法满足长期发展的需求。如今,中国企业正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通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将海外投资与全球化布局提升到战略高度。
这种转型不仅是对经济规律的顺应,更是对全球商业格局的主动塑造。企业开始以全球视野规划资源配置、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逐步从“走出去”迈向“走进去”和“走上去”,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从资源依赖到资源整合:全球竞争力的重构
在全球化初期,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驱动力是获取资源和降低成本。然而,随着全球资源竞争加剧和供应链风险的增加,企业逐渐从“资源依赖”转向“资源整合”。通过投资海外矿产、能源和关键技术,中国企业不仅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还强化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这种资源整合的全球视野,不仅支持了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还为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更重要的是,企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将资源获取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相结合,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从品牌输出到品牌塑造: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品牌升级是中国企业从“跟随”到“引领”的关键一步。早期,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更多是“廉价”和“低端”的代名词,缺乏全球影响力。然而,通过并购国际高端品牌、深耕本土化策略,中国企业逐渐实现了从“品牌输出”到“品牌塑造”的跨越。安踏通过收购始祖鸟,成功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传音通过极致的本土化策略,成为非洲市场的领导者。
这些案例表明,品牌升级不仅需要战略眼光,更需要因地制宜的灵活策略。中国企业正通过品牌价值的传递,逐步改变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推动“中国品牌”成为全球商业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从单一驱动到多维协同:全球化能力的全面进化
中国企业出海的转型,不仅是市场、资源和品牌的单一突破,更是全球化能力的全面进化。企业开始将市场开拓、资源整合、品牌升级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责任等多维度协同,构建起全球化的综合竞争力。这种多维协同的能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规避潜在的风险。
从跟随到引领,中国企业出海的转型与突破,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缩影,更是全球商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力量。这一转型过程需要企业具备战略定力、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和全球资源的协同。未来,中国企业将在全球化浪潮中继续进化,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全球参与者”成长为“全球引领者”,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将会在【下篇】展示三个精彩的中国企业出海案例, 深入解读如何翻越“文化差异”、“政策风险”与“创新压力”三座出海大山,以及找到应对之策,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感谢订阅和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