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Marcos Michel:把握机遇,精彩位移——国际学生专访

Marcos,来自复旦-BI(挪威)MBA项目17班的一名国际学生。作为化学生物工程师,他担任上海中拉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对于上海,对于复旦管院,远涉重洋的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眼光与情感。

 

安家申城,从拉美到上海

Marcos是墨西哥人,来到上海已有七个年头,而他与中国、与上海的联系则开始得更早。他所任职的公司主营制药与生物工程,十多年前便开始与中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不过,方式往往只是从中国进口相关设备到墨西哥而已。但是,七年前,因为质量问题和市场拓展等综合因素,公司最终做出在中国设立分公司的战略决策。随着分公司的成立,采购、质检、核准、出口等业务流程纷纷转移到中国本土,他作为分公司的总经理,带着妻儿来到上海落地生根,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坦言,公司之所以瞄准上海,主要是出于物流运输十分便捷的考虑。在他看来,上海作为国际港口城市之一,每日都迎来送往不计其数的货物集装箱,同时拥有四通八达的航运路线,因而与公司合作方之间的物流货运更为便利。

Marcos是土生土长的墨西哥人,开放而独特的拉美文化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也颇为这一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文化而骄傲和自豪。如今,来到东亚的国际之都上海,他鲜明地感受到了另一种风情迥异的文化冲击,却同样乐在其中。

说起上海这座城市,Marcos已步入了“七年之痒”的阶段,生出几分百感交集的意味来:“我喜欢上海,是因为它是一个高强度的城市。”他表示,上海是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行色匆匆,瞬息万变,五色杂陈。另一方面,在这变动不息的流光溢彩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体验、新事物和新变化又令他目不暇接、乐此不疲。这座城市的包容力尤其让他惊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法则都能在上海找到它的安身之所。”而这,也是上海与他的故乡最大的、根本性的差异:“上海的城市节奏很快,与墨西哥截然不同。”不过,对这座城市的脾性已了如指掌的Marcos,也毫不见外地指出了上海的不足之处。他对高峰时段的城市交通状况表示了相当的遗憾。同时,因为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他作为彻头彻尾的本地居民,对节节攀升的生活成本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食物、教育、交通、房地产等等的成本持续膨胀,但其实质的性价比却在不断下降。”在他眼中,上海也有着大都市的其他一系列通病,比如人际间的淡漠、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当然,这些瑕疵丝毫无损于他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就这样,Marcos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与非凡坚定的信心在这个起初尚有些陌生的国度和城市,开始了他大无畏的旅程。

 

结缘复旦,从老师到学生

在上海按部就班展开工作和生活的Marcos,在2010年迎来了一个新的重大契机。当时,他受邀参与由复旦大学和墨西哥最好的大学之一Tecnologico de Monterrey大学联合举办的项目管理授课。在兼任教职的同时,他逐渐对复旦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教学相长以及学术交流,他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有了再次充电的意愿。此时,他所面临的选择尚有很多,而真正帮助他做出决策的另有其人,正是Tecnologico de Monterrey大学的项目主任:“我和她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她与不少的大学、教育机构打过交道,有着丰富的择校经验,对各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都非常了解。她当时向我推荐的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以我就报考了复旦-BI(挪威)MBA项目。”问学求知的激情,追求卓越的渴望,促成他最终做出了这一决定。就这样,他从课程的讲师变成了管院的一名普通学生。在他看来,这样的身份转换无可厚非,不过是术业有专攻而已,而放低姿态、调整心态也更有利于个人的重新出发。

虽然Marcos始终认为上海尚欠缺拉美文化中的开放、丰富和多元等要素,但在复旦管院,他无疑在这一方面得到了似曾相识的弥补。说起在学习期间特别的感受,他提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汇便是“多样性”:“在管理学院上课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带来的多样性。”以他就读的复旦-BI(挪威)MBA项目来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济济一堂,带来他们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独特背景,分享他们不同职位、不同阶段的感悟经验,让Marcos受益匪浅。他说,自己的公司设在中国,不少合作方、客户也都来自中国,为此,他学习的初衷之一便是希望能够对中国式的商业模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复旦-BI(挪威)MBA项目在秉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人才的同时,充分兼顾了中国市场本土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了Marcos立足本地、知己知彼的渴求。他感慨道:“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推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从这里开始起步。”他认为,在中国做生意的方式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而对此的系统学习和认知,有助于他做出更加贴近实际的战略决策,从而为公司在上海继续稳扎稳打、发展壮大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然,在学习之余,Marcos也坚持“work hard,play hard”的原则,与项目的同学们打成一片。复旦-BI(挪威)MBA项目常常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聚会和分享会,为学生们的充分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平台。Marcos本人幽默、乐观、热情的性格也令他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结交了不少知心好友。有一次公司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通过项目同学的介绍,他得到了一位律师朋友的帮助,最终圆满地化解了此次危机。Marcos对项目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社交网络非常重视,并对此充满感激。

于是,课堂之内的知识获取,课堂之外的文化交流,融汇成一股庞大的向心力,牵引着他朝着既定的目的地不断前行。并且,同路人的相伴也让这段朝圣之旅充满了热闹而美好的回忆。

 

活在当下,从现在到未来

    Marcos对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国际化程度赞不绝口:“无论是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还是对学院中的所有教授和学生而言,这个项目为所有的学生带来了国际化的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课上学生构成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讲台上则汇集了来自世界学术前沿的专家教授加之全球商业精彩案例,这些都令Marcos印象深刻。此外,项目也提供了许多前往世界顶尖商学院选修课学习的机会。他以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为例,回忆了同学们奔赴美国、挪威、新加坡、西班牙等地的合作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在交换学习期间,尽管课程并不会因此而减少,讨论的课题也同样实用而有趣,但他更看重的是与当地人的文化交流。商业精神的主体最终总要落实为具体的人,因此人的行动与想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显得如此重要。

在Marcos的叙述中, 复旦-BI(挪威)MBA项目国际化的显著特色呼之欲出。事实上,他本身也可被视为项目国际化要素的一个代表,一个符号,一个缩影。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开设的各个合作项目中,像Marcos这样的国际学生还有很多,而这或许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被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所吸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向来直来直去、大大咧咧的Marcos也对管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比如要找到合适的停车点很花时间,有时甚至不得不把车子停在较远的区域。当然,相信随着新校区的建成,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会有更大的提升和完善,与Marcos有着相似烦恼的学生们将不再为此伤神。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Marcos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两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在满怀不舍的同时,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抱负。他相信,只有行动才具有意义,正跃跃欲试地打算将所学融会贯通,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在采访过程中,Marcos还曾提到过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在墨西哥,人们的用餐时间比上海要延迟两到四个小时,午餐多在下午两点至四点进行,晚餐也相应顺延,初来乍到的他对此颇有些不适应。时至今日,他仍然需要不时地往返穿梭于中国与墨西哥之间,却已然无法适应彼端家乡的用餐时间。东坡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也衷心祝愿Marcos在上海、在复旦、在管院寻找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收获更丰硕的成果,在人生的轨迹上完成更优美、更精彩的位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