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3日14:00-15:3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陆铭副教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207进行了一场名为“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管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讲座。讲座由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陈杰博士主持。 报告是陆铭副教授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系列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基于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经历,流动意愿及公共信任等级等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数据及信息是由其与经院其它两位老师于2003年共同组织复旦大学学生对分布在全国22个省,48个村庄,938户家庭的2755个劳动力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报告是目前第一篇从家庭、社区和省级行政区三个层面研究市场化进程对公共信任的影响的论文。 报告开始,陆铭副教授就对公共信任进行了定义:民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强调区分了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信任。并在参考相关的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在问卷中设计“对乡镇机构的信任”,“对司法机构的信任”,“对的教育机构信任”三道问题来获取公共信任程度的信息。其认为基层乡镇机构是农村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其研究中,对基层乡镇机构的信任是公共信任的主要组成。报告随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着重强调了Sztompka(1999). 的描述性研究成果:宏观层面上,公共信任程度是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呈现出倒U型曲线趋势。接着,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陆铭副教授建立了规范的经济学数学模型,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公共信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对公共信任的影响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市场化程度(其市场化程度的研究采用的是樊刚教授等人的研究得到的各省市场化指数进行度量)不同的各省份之间公共信任的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在中国农村地区,社区层面的劳动力流动将提升公共信任等级,而公共信任的增加则会减少劳动力流动。(2)收入不等将恶化公共信任。(3)在市场化进程中,公共信任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即呈倒“U”形。这是与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结果。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这些结论是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从定量的角度得到,而非简单的定性描述。最后,陆铭副教授还对论文继续深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1)农民工在受歧视的条件下,是否会降低其对城市的公共信任?(2)随着市场化程度进展到高位时重新得以升的公共信任与传统体制下较高程度的公共信任之间是否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主题报告结果后,与会者就调查样本选取的代表性,数据的真实性程度,如何促进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案例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及统计实证研究如何结合等问题向陆铭副教授进行提问,在讨论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报告全文见附件 简报整理人:产业经济学系硕士生张兴瑞
Public trust and labor migration.rar
产业经济学系
2006年11月10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