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瞰见未来: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举行

2月26日,“瞰见未来——202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分为“仰望星空”和“相信未来”两大主题。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翘楚以一整天“思想接力”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既有专业的报告、跨界的分享,又闪耀着理性科学、人文精神的光芒。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复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出席论坛,并做精彩演讲。钱世政教授主持论坛。

仰望星空

作为论坛主办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开场致辞。他提出,多元的分享、前瞻的思考,在当下变得愈发重要,期待嘉宾以思想接力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金力校长首先以“表型组学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演讲。

“过去40年是生物医学的一个黄金期,但目前再想通过传统的遗传学获得新的发现,实际上已经走入了瓶颈。这就意味着原来的科学范式需要调整、更新,为此我们提出了表型组学。”

金力校长指出,表型是生物体各种各样的特征,它一方面是由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受到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它的覆盖面很广,包括生物体从胚胎发育到出生、成长、衰老乃至死亡过程当中的一系列形态特征。

现有条件下我们检测了3万多个表型,如果一次看两个表型之间的关系,意味着有超过9亿对关系。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发现哪些表型之间有很强的统计学上关联,我们称之为“强关联”,然后把它们连起来,形成一张“导航图”,以此实现对疾病更精细化的分型,从而可以对每一个人的疾病有更精准的预测、诊断和治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以自己的经历为线,分享了中国的探月梦。

“1957年,共和国成立还不到10年,‘百废待兴,一穷二白’,我们没有能力发射地球卫星,更没有能力冲出地球,但当时我就建立了一个信念,我坚信中国一定会进入空间时代,一定会去探测太阳系的行星和太阳系空间。1958年我研究生毕业了,那时候我就开始研究宇宙尘埃,我们没法像美国那样用无人飞机在空间收集,但我们通过巨大的热气球实现了。”

欧阳自远院士在现场视频连线中提到,“从1958年到1993年,我们为探月准备了35年,后面又论证了10年。整个月球的第二轮探测高潮,从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迄今,我们中国做得最好、最先进。‘嫦娥五号’带回了1731克月球土壤,我们通过确凿的数据证明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为月球至今20亿年的历史找到了新证据,全世界为之震动。”

下一步,我们要在2030年前完成不载人任务之后,建立一个月球科研站。再下一步,我们要进行火星取样,我们还要进行小行星探测,将来要飞到木星……中国要向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挺进,我们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计划,可能要到第二个一百年到来,才能完成。未来所有的重担,希望我们的同学和年轻人能担当起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地、安全地、幸福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以“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为题发表演讲,分享智能时代的科研体会。

“我们现在处在智能时代开启之时,智能化系统有三大支柱,一是动态感知,二是智慧识别,三是自动反应,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各种传感器。”

褚君浩院士指出,“为了不被‘卡脖子’,我们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红外探测器,不仅在理论上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技术研发制备了多种探测器,实现多方面应用,建立了整个独立研发的系统。我们现在的技术不仅赶上了世界,在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面。”

褚君浩院士在演讲中鼓励大家,古人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诺贝尔奖,很多都是他们在博士生和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发展的研究成果。任何事情,你要取得好的成果,一定要千辛万苦,付出努力,才能得到。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漆远分享了自己从教授到工程师的经历。

“我是一个大学老师,还是一个工程师?回想读博士时MIT的校训,Mind and hand。自己从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到再回校园。跨过业界和学界,怎么看待技术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漆远教授认为,科学和技术就像DNA双螺旋上互相支持的两个链条。技术不是科学下面的一个影子,技术也是道。原始人不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设计出了把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弓箭。就像伽利略的望远镜所代表的那样,技术推动着科学,与其共同前进,并让我们演化出更伟大的技术。今天的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人工智能和科学的结合会让产生想不到的发现。经济是技术的表达。不同技术的组合会造成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并产生新的经济组织。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大规模地提升制药效率,而未来可能不仅仅是节省成本,而是会促成新的沟通方式、组织方式、或者新的经济合作体。

“把人工智能和经济视角、管理思维结合起来,我们会走进科创时代的星辰大海。”漆远教授提到,“二十年后,真正体会到MIT校训的大巧若拙;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名工程师,是思考者、也是实践者,希望用人工智能来解码科学奥秘,也希望通过推进产业智能化给世界带来一点好的改变。”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吴甘沙以“以有限之生命,创无限之自动驾驶事业”为题,分享自己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经历。

他认为,科学家要创业,一定要有理由。第一个是一生一次的黄金机会,“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第二个是你的根本利益受到了触动;最后一个则是观念被颠覆,你原来不相信能实现的技术变得可以实现了。

“我们创业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开始拿到了很多钱,信心爆膨,以为很快就能把想象的东西做出来;然而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一些本质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吴甘沙指出,创业一定要有新物种逻辑,不带历史包袱,全球资本为我所用;第二要有全新的人才结构、组织和文化;第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突破性的产品结构,这样才能在舒适区之外进行快速的迭代和升级。

瞰见新青年,与院士对话

论坛午间,欧阳自远院士和褚君浩院士做客“瞰见∣新青年”新年论坛直播间,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讲师陆卓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霄翔、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1级国际MBA项目学生齐天帆三位新青年主播进行对话。

欧阳自远院士连线环节,他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一直在引领着我、培育着我成长。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发自内心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我要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老骥伏枥、奋斗终身。”

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如何面对自我怀疑的时刻?欧元自远院士认为,做科研的人要有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才有能力去面对各种困难。他叮嘱并祝福同学们,基础坚实,树大根深;上下求索,践行梦想;胸怀壮志,报效祖国!

关于在科研道路上是否遇到过挫折,又是如何调整的,褚君浩院士指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探索未知。这时要有坚持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勤奋,要不断地做;还要有责任心,要感到这件事情就是要做好;还有要恒心,有时候问题并不是说今天或者明天就解决了,但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不断地去解决。

褚君浩院士勉励青年人一定要“勤奋、好奇、渐进、远志”,要有志向,为社会,为中国人民,为整个人类的进步,要能够做些有意义的工作。在科研方面,褚君浩院士指出,一个好的研究关键就是要找到规律,经过大量的数据、大量的实践,找到规律,同时又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相信未来

下午论坛进入到“相信未来”主题环节,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副主席、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首先以连线方式带来了“相信体育的力量”的主题演讲。

“无论对手来自哪个国家,对于发挥出最好水平的运动员,大家发自内心的敬意都是一样的。”杨扬表示,“我们没有能力停止各种各样的战争,但是体育界的我们可以团结一致作出一些改变。北京冬奥会在国际奥委会以及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支持下,没有被分裂,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为全世界运动员搭建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

她认为,3亿中国人民参加冰雪运动,为冬奥会遗产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过去五六年,我们看到冰雪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人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各种器材、装备,以及运行、管理等。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将为世界冰雪运动的发展带来新的时代。“我相信,体育的力量可以赋能国家的发展,赋能社会的进步,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亲子关系等。”

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实景演出创始人王潮歌导演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直面不确定”的人生态度。

很多人会生活在舒适圈里,很多人会看见稳定,会看见自己一步一步走的历程,会抵达的目的地都很清晰,他就管这个叫“安全”了。但她觉得恰恰这种安全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个原因,也是一个年轻人要躺平了,他对人生感到焦虑和无望的一个理由。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放在一个不确定中?确定性本身可能就是没劲了,而不确定可能是新奇所在,是趣味所在,是人生的目的所在。”王潮歌认为,“创新也许是一次胆量,也许是一次舍得,但可能更重要的,创新是你对一个世界,对你自己的一个好奇心。”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以“敦行故远——相信文明的力量”为题,借助敦煌莫高窟和故宫,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在莫高窟,我们看到了基于民间信仰为主推动的文明交流形成的灵动的艺术宝库;在故宫,我们看到由国家力量为主推动的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沉淀。在1987年,它们同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透过这两处遗产的保护,同样可以看到国家力量和民间力量的结合。”

王旭东表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敦煌与故宫启示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更加宽阔的胸怀,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来建设文化强国。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文明的交流互鉴,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教授以“在历史的锋面上谈一场恋爱”为题,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分享对当下时代爱情缺少的思考。他提出,“在一个伟大文明变迁的时代,爱情不能缺席。”

“一切东西都是先获得才放下,我们追求的物质,在没有得到以前,你内心是向往的。但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还是人,人比一切物都有温度,有活力,有他内在的丰富。”梁永安教授说道,“从各种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我们看到有不同类型的爱,最动人的是如《卡萨布兰卡》那种‘在放下中实现爱’,爱是为了对方的幸福,而我们中国式的爱情,如《牡丹亭》,早就在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他认为,爱情的缺失,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活法还太单一,没能把自己的内在从内向外地、非常鲜活地表达出来。现在的年轻人要面对生活和工作,要学会爱自己、爱社会,有内心生出的情感,一个人一辈子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事儿,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人,两个事情都很重要。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以“流水争先——相信坚持的力量”为题发表演讲,分享自己从医以来的心路历程。

“期待未来,你需要设置一个目标,要对目标有好的管理。当我选择做医生这个职业时,我的目标就是好好地做一名医生。做好医生,你也要去学习和接触先进的科技和思想,不断碰撞,寻找学科新的发展机会,让自己在合适的时间为国家或团队做一点事情,这时你个人的价值就会得到提升。”

论坛最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陆雄文院长以“管理赋能——相信科创的力量”为题,分享了自己对管理学教育与应用的思考。

陆雄文院长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不仅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产品、产业形态的升级,进而产生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被大家所享用,而且对公共事务、政府管理等社会制度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不是冷冰冰的。管理学院培养的人才需要文化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滋养,同时又要有情怀、有担当。他们不仅领导所在企业高效率地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通过采购、研发、销售、合作,来宣传他们的偏好和价值观,反映他们的态度和精神主张,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一年一度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是复旦管院参与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思想盛典之一,自创办以来,汇聚了横跨人文、艺术、管理和各行业领域内的众多思想者,致力于成为时代大潮的观察者、时代演进的记录者、时代思想的接力者与推动者。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2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