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11月27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首任院长郑绍濂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二任院长郑祖康教授雕像揭幕仪式在国顺院区思源楼草坪举行。学院党政领导、两位院长家属代表、捐建校友代表及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学院首任院长郑绍濂教授、第二任院长郑祖康教授雕像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陆雄文教授致辞。
今天,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与追思,齐聚于此,为郑绍濂院长和郑祖康院长的雕像揭幕。我代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欢迎前来参加仪式的家属代表、各位校友。感谢为两位院长雕像落成的发起者孙建国教授、捐建者杨东校友、杜昌勇校友和庄园芳校友。感谢你们对两位郑院长的深情厚爱,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管理学院的关心和支持!
今天站在这里,我感慨万千。这里曾是两位郑院长呕心沥血、躬耕不辍的地方,如今斯人已逝,令人唏嘘不已。管理学院1985年恢复建院,郑绍濂院长是首任院长,在改革开放的春潮初起之时,他以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学识,重新架构了管理教育学科体系,带领管理学院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郑祖康院长作为承前启后的第二任院长,是锐意进取的开拓者。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儒雅的个人魅力,深化了学院的学科布局与国际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与学术影响力。郑绍濂、郑祖康两位院长是管理学院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他们当年的远见卓识和筚路蓝缕,为管理学院的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作为后继者,我们从未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始终立足于“老郑院长”打下的地基,遵循着“小郑院长”描绘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面向未来,勇于超越自我、创新领变。
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向两位郑院长汇报:我们的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师资队伍英才济济,国际排名跻身全球前列,我们的校友在中国各行各业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熠熠生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已成功迈入世界一流商学院行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两位郑院长曾经的梦想。
今天我们为两位郑院长的雕像揭幕,不仅是对他们的缅怀和致敬,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两位院长的雕像安放在他们热爱的管理学院,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甘为人梯”的胸怀、“追求卓越”的精神更是牢牢地扎根在管理学院。
请两位老院长放心,也请吴立鹏老院长见证。老吴院长对管理学院的发展居功至伟,他不仅陪伴了两位“老郑院长”,也引领了我这位“小陆院长”。我们也将继续坚守“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初心,不断开拓新局,向世界一流商学院前列迈进,以创新姿态引领全球管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感谢各位的到来,感谢所有为雕像落成付出支持与努力的校友们和朋友们。特别感谢郑宇校友专程从新加坡回来,感谢孙建国教授最初的倡议,他很早就想到要为“老郑院长”塑像。还有“小郑院长”的很多学生们也有同样愿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这里是老郑、小郑院长为我们奠定的家园,也是我们永远的家园。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更新改造,对国顺院区进行重新规划和硬件提升,希望与新启用的政立院区交相辉映,共同支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未来更好的发展。
再次感谢朋友们,家人们,同事们,校友们,谢谢大家。
郑绍濂老院长家属代表,复旦管院兼职教授孙建国校友致辞。
我受郑绍濂院长夫人张开明教授及子女委托,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学院多年来对郑院长的深情纪念和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坚守。
作为家属代表,我深切体会到郑院长把一生奉献给教育、奉献给管理学科建设的那份执着。他不是把教育当成职业,而是真正当成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对学院的建设、对学科的开创、对学生的关怀都影响着家属,也感染着每一位接触他的人。正因为看到他这份坚定,我们家属也更珍惜学院今天所做的纪念与传承。对我们而言,这不仅是仪式本身,更是对他毕生坚持的肯定。
今天我站在这里,还有两个身份,分别代表了郑院长在我人生关键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从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在那个年代,郑院长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的负责人。我23岁那一年,参与了“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那也是我第一次以基层青年干部的身份被派往北京工作。就是在那一次,我第一次见到了郑院长。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在我们的住处(中央音乐学院专家楼),第一次参与国家科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的深聊。他的学识,他的睿智,他对国家科技与教育未来的战略视野,他那种温和而又极具力量的领导气质,都深深震撼了我。
更重要的是,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郑院长谈到“恢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愿景。他描绘中的学科蓝图、人才使命与办院壮志,让我第一次理解“管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那一刻的震动和感召,为我此后的人生道路种下了种子。完成了国外进修后,我离开了政府机关成为了管院的年轻教师。
后来我离开复旦,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求学、工作、创业三十多年。离开前我对郑院长说过:“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愿意回到复旦教书。”正是因为当年那次深谈,他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判断力、责任感和行动力;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应该记得自己最初的价值来源在哪里。
今天我以兼职教授的身份回到学院,算是兑现了当年的一句承诺。重新站上讲台面对年轻学生时,我常常会想起他当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代人对下一代的投资。这句话,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不断给我力量。
郑院长的塑像是纪念,更是延续,他为中国管理教育开创的道路、确定的方向、树立的标准都会在学院继续传承下去。当初,我在23岁遇见了郑院长,此后的每一段人生都在兑现那一次相遇时的期许。
郑祖康老院长雕像捐建人代表、复旦管院校友杜昌勇先生致辞。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深切缅怀的心情,相聚在管院这片先生们曾深耕的土地上,为两位敬爱的郑院长进行雕像揭幕。
我是1989级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也是“小郑院长”的学生。回想起30多年前课堂中的郑祖康老师,他睿智、忠厚、热忱又平易近人,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
在我们上学期间,出国留学是众多学子的第一选择,能留美更是同学们努力追求的人生方向。一入学,我们就知道,我们系有一位哥大毕业的“大牛”。郑祖康老师是1984年哥大毕业的统计学博士,谢绝了留校任教机会,毅然回国,参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统计学教育、现代管理教育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郑祖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统计学家,管理教育家,是首位将生存分析方法引入中国的学者,为中国统计学和管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1年11月8日,先生因病不幸离我们远去。为纪念先生,在杨东同学的倡导引领之下,几位统计运筹系1988级、1989级校友共同设立了郑祖康奖学金,至今已经12年了,先生的精神激励着众多学子在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
今天,我们在此塑立先生的塑像,不是为了定格一幅画像,而是要让先生“终生求知、心怀家国”的精神永远伫立于复旦校园。雕像上先生温和坚定的目光,就像当年在课堂上注视着我们,继续照亮着每一位在学问路上跋涉前行的学子,致敬我们永远的郑院长。
郑祖康老院长之子郑宇校友致辞。
我离开复旦快20年了,今天回到这片土地感慨万千。特别是看到父亲的雕像,我觉得雕像凝固的不只是父亲的身影,也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对一位学者的缅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谨代表家属再次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回顾父亲的一生,从一开始就和复旦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在生前常跟我开玩笑说,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教授。1977年,是复旦大学向他敞开了大门,是苏步青先生、谷超豪先生给他继续深造的机会,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是他所实践的自己的梦想。
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富有情怀的教育者,他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推动着东方管理学的演进。而在我这个儿子的眼里,他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我记得,以前管理学院举办联谊,每次他都会自告奋勇演唱《今夜无人入眠》;每次出国,他都会带一些小礼品、巧克力给同事和学生,我觉得,他是一位把自己的快乐带给身边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坚守创造奇迹,而爱国之心永远忠诚。衷心祝愿管理学院取得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既有学术追求,又有人文情怀的卓越教育者和管理人才。
陆雄文书记、孙建国教授、郁义鸿教授共同为郑绍濂老院长雕像揭幕。
陆雄文书记、郑宇校友、杜昌勇校友共同为郑祖康老院长雕像揭幕。
复旦管院师生代表向雕像敬献鲜花。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孙一民主持雕像揭幕仪式。
陆雄文书记为两座雕像的捐建人代表杜昌勇校友颁发捐赠证书。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顾问吴立鹏教授深情回忆了与两位老院长相识、相交,为学院发展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也分享了两位老院长生活中的温馨趣事。
郑绍濂院长很早就形成了他的管理理念,他对管理的远见令人佩服。他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然离不开发展管理教育。当时,我认为统计学系应该纳入管理学院,而这一学科方向的转变得到了郑绍濂院长的支持,也得到了谢希德老校长的支持。
我与郑绍濂院长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2000年他行政退休,会议还是由我主持。对于郑绍濂院长,我的评价是目光远大、态度严肃、工作非常认真。
郑祖康院长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以后,一度回到了原来所在的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我得知以后很着急,后来在谢希德老校长的帮助下,将他调回复旦大学任教。
对郑祖康院长,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多才多艺。他唱的京剧堪比专业水平,他还曾在云南丽江的雪山上即兴演唱《我的太阳》,因为歌声优美动人,把周围的游客全都吸引了过来!
矗立于思源楼草坪的两座雕像,不仅是对郑绍濂、郑祖康两位老院长的致敬和纪念,也是学院恢复建院40年以来风雨兼程、薪火相传的精神象征,是对学术严谨、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理念的延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先辈的治学风范与育人情怀,以“开智求真,拓新领变”精神为引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推动复旦管院迈向世界一流商学院前列。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