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融合,十年收获
——复旦-BI挪威管理学院合作十周年庆典

十年磨一剑,5月9日,复旦与BI挪威管理学院的合作项目迎来了十周年庆典。为庆祝两校合作十周年,以“十年融合、十年收获”为主题的项目庆典活动在上海城市规划馆和上海大剧院举行,活动包括复旦-BI 项目十周年庆典仪式、招待酒会、庆典晚宴,其中穿插双方院长和学生代表的祝辞,以及一些展现中挪文化的表演和现场互动活动。这是复旦-BI (挪威)合作项目成立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当日,挪威驻沪总领事、奥斯陆政府官员、BI 挪威管理学院领导及代表、复旦大学以及管理学院的各级领导、任课教师、中挪企业界代表、校友和学员来宾共襄盛典。
BI挪威管理学院是欧洲规模最大、教学和研究并重的商学院,与我院的合作始于1996年。复旦-BI(挪威)MBA项目融合中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企业,采用全英文的模块教学形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职业经理人。从1996 年开始的“变化管理”管理学硕士,到现在的“工商管理硕士”,合作项目已经为工商业界培养了千余名职业经理人。
十年庆典之际,我们采访了该项目负责人和学员。复旦-BI (挪威)合作项目,历经十年融合与收获,熔铸于中国MBA发展历程中的十年,走向另一个新的起点。
 
【十年融合】
十年国际化历程 
MBA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如何与本土化相辅相成。在常务副院长陆雄文教授看来,本土化和全球化并不是矛盾的概念,国际化并不是西化,本土化的经验中孕育着国际化。
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师资、教材实现了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接轨。复旦-BI(挪威)MBA项目由两校具备丰富MBA教学经验和管理咨询经验的资深教授担任主讲,我院为每门课程配备师资辅助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提供多方面的见解,对学生非常有帮助。纯粹从国外引进的MBA课程,会使学生觉得学来的知识与现实相距甚远,没有用武之地。针对这种情况,学院设立CO-TEACHER制度:由中方师资配合课程内容提供案例并进行讲解,避免了学员不能理解课程内容的情况发生。
而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用的国际化人才是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了解的人。”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讲台上,你可以看到学员活跃的身影,这些有着不同企业背景的学员带来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的经验。这给了MBA学员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使学员无论是运作中国企业还是海外企业时,都能与中国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起来。
在复旦-BI挪威管理学院合作的这个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提升平台上,汇集了来自挪威、法国、新加坡、泰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88位学员,最新统计的复旦-BI(挪威)MBA学员资料显示,最近五个班级学员的工作背景有91%来自外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世界五百强企业。
       
国际化职业经理人的提升平台
复旦-BI(挪威)MBA项目吸引了许多在职的职业经理人去攻读,作为一名经理人,仅有丰富的阅历和能力是不够的,而MBA是获取先进管理知识的一种途径。市场每天千变万化,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经理人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还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
所有报考复旦-BI(挪威)MBA的精英们都要经过“三道关”。项目会从学员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英语水平、面试,包括个性、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及成功潜能等为考生进行客观评价,最后成绩汇总,体现出综合素质。
常务副院长陆雄文教授认为,从MBA到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从已经在位的职业经理人到能真正胜任,需要反复磨练,这包括职业操守、专业素质与职业心态和能力的磨练。具有高职业素质的经理人正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培养目标。
正如BI项目学员、飞利浦照明东亚区高级人力资源总监陆志勇说的那样,“一位MBA并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应该去接受和受到MBA相关知识的熏陶”。重要的是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让MBA的学历始终体现其自身价值。目前复旦大学-BI挪威管理学院MBA项目中,来自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的学员占绝大多数,其中不乏有像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爱立信、中化国际、中芯国际、戴尔、飞利浦、GE、通用汽车、中国电信等中外知名大公司。一张名校的MBA学位证书,再加上著名企业的工作经历,不仅是让学员的个人简历卓尔不群,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吸纳专业化的养料完成一名职业经理人的成功转型。正如项目的理念所表示的,“融合中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强调因时而化的应变之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企业。”

【十年收获】
 
变化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
    张津是著名高档化妆品倩碧品牌的中国区的总监。复旦-BI(挪威)项目所学的变化管理知识让张津迅速学会在变化中融入环境并成长,他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从化妆品的门外汉走到了时尚的领跑者。
商场上的历练让张津感觉到管理知识理念跟进的迫切性,于是他在98年选择了复旦-BI(挪威)项目,攻读“变化管理”管理学硕士。项目优秀的师资让他印象深刻,同时项目涵盖项目管理、营销、人力资源、公司财务各个方面,这些在张津看来都是当今的管理者或者经理人必修的课程。按他的说法,在复旦-BI(挪威)项目两年的所学其实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都能用上,学到了最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方法,而通过他们把这些管理理念带给每一个BI学员每一天所接触的人,可能是同事、上级,也可能是客户,这些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工作的思维方式。
 
项目同学:一生的财富
冼明是中化国际新加坡公司董事总经理,他在项目中和公司另外两名同事陈立志、李雪涛组成了论文小组。论文小组从组建开始就有合理的管理架构——陈立志的才思,李雪涛的缜密和冼明的秘书工作正好使得每个人发挥了自己的强项。通过论文的写作,三人开始针对中化公司的一些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并将所学和公司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理解了公司现状。之后三人在公司里进行决策时发现,居然有比别人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多的默契。经过在复旦-BI(挪威)项目中的历练,三人成了并肩而战的好同事。
重回象牙塔,每隔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能集中在一起五天读书,已变成学员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期许。丁峰在项目组开展的十年特别调查中感言:我的亲爱的同学们,虽说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都拥有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各自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但大家相聚一室、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看法,真正的“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复旦-BI:人生加油站
飞利浦照明东亚区高级人力资源总监陆志勇是82年毕业的老复旦人,大学毕业后做过八年的物理老师。1990年改变人生轨迹,到跨国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从90年代到现在,他已经干了16年。谈到读复旦-BI项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陆志勇觉得MBA的课程完全取决于你投入多少身心去体验,比如说在学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时,他都会去跟公司的市场营销、供应链人士来探讨,当课程完成,就相当于把公司的流程全部了解一遍。 
陆志勇谈到,作为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HR)要了解公司的整个流程,而复旦BI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去了解。按他自己的形容,在组织机构中HR的角色像BUSINESS PARTNER,很多人不明白HR具体的事务,其实HR现在也在做战略,怎么去提升组织机构的能力,对于HR来说,要了解自己的BUSINESS 是什么,一般的渠道是通过谈话,但经过复旦BI后,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了他更科学的思考方式。十六年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经历,他知道提升自己很重要的是在工作岗位上,而同样需要增加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复旦-BI给了他这样一个平台,为人生的精彩续力加油。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