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精益生产之道——聚贤荟供应链俱乐部讲座

       精益生产是如何出现的?精益生产包括哪些内容?精益生产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到底什么是精益生产?抱着这些疑问,5月6日下午,复旦-BI(挪威)MBA项目同学会——聚贤荟供应链管理俱乐部组织了一场“精益生产”的主题讲座,吸引了近40位项目同学、校友及对本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参加。

       正值复旦-BI(挪威)MBA项目招生季,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先回顾了BI-Fudan MBA的项目历史、国际排名和课程情况,并介绍了聚贤荟校友俱乐部的诸多线下活动。同时,也对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MBA8班施诺校友多次在聚贤荟讲座中的分享,表示了感谢。
施诺,在知名跨国企业的生产运营领域有二十余年的管理经验,现任福特汽车亚太区量产质量总监。这一次,他就“精益生产”——这一起源于汽车行业的主题,给在座的同学们分享了他对这一生产管理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是众多知名制造企业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在全球范围内对丰田汽车准时化(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研究、应用并发展而形成的管理理论,在80年代中期被欧美企业纷纷采用。随着微利时代的来临,精益生产模式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施诺给同学们展示了这样的场景:工厂每天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停工待料、积压库存、设备故障、质量问题、人员调配等等,“我们在生产流程中不增值的部分可能占总的时间成本约90%。”施诺介绍说,“选择用精益的方法去管理业务,往往带来工厂效率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投资回报的提升,而这也正是投资人最看重的部分。”

       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持续改进,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而消除浪费,确保价值流的高效流动,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各项指标的最佳平衡——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精益生产拥有五项原则:价值(Value)、完美(Perfect)、需求拉动(Demand Pull)、流动(Flow)和价值流(Value Stream),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精益生产包括哪些内容?

       在介绍了何为精益生产之后,施诺结合具体案例,从现场管理及班组建设、质量及成本和交货期、价值流分析、运行效率、柔性生产单元及U型布局、拉动系统及供应链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向同学和校友们分享了精益生产所能够实际应用的一系列场景。

       在现场管理方面,施诺强调了老板/厂长人在现场的重要性。“开会地点选择在工厂,而不是办公室。”同时,基于越来越多90后开始投身职场的现实,施诺认为90后员工流动率高,他们更注重团队的归属感和认同度,因此在团队建设方面,激发主人翁精神就变得尤为重要。
针对质量这一环节,施诺突出了过程层面的质量的重要性,他引用马云“没有过程的结果是运气,没有结果的过程是垃圾”一句,强调对过程层面的质量进行持续关注的必要,“过程的重要在于,这是一个可以培养团队的核心环节。”而在对待生产到交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质量问题,施诺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原则分享了对待缺陷的“三不”政策:不接受、不制造、不传递。即零件的瑕疵不可忽视,制造环节的误差零容忍,有缺陷的汽车产品不交付到客户手中。并由此提出,标准化是改进的基础:因为标准化代表最好的,最容易的和最安全的方法;提供了一种衡量绩效的手段;表现出因果之间的联系。它往往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企业对少数明星员工的依赖。

       接着,施诺提到了运行效率的问题。生产中设备往往存在能力损失的过程,如何通过提高总的设备有效性来改善生产率呢?施诺认为,老板需要有“5 Why”的问题意识,即当一个问题产生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一个问题,而是不停深挖下去,了解问题形成的根源,从而达到真正节约成本的目的。

       本次活动现场互动氛围非常良好,在场观众纷纷提出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时不时与嘉宾进行探讨。有同学认为精益生产的理论确实可以推及到管理等各个层面,但在效率的问题上,出于自身团队利益的考量,有的管理者会雇用比岗位所需更多人数的员工,或者招聘超过岗位所需学历能力要求的员工,这往往不是出于效率的考量,而是利益的攫取。面对这样的情境,施诺认为,为了避免陷入人性的挣扎,就需要将KPI与财务报表相结合,从而了解真实情况。

复旦-BI(挪威)MBA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