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
始于1996
立即申请

谢波:从美国派文化到北欧逻辑——风从北欧来,挪威企业管理Style

        2014年,在一家美国企业工作了十年的谢波,决定给自己一个充电假期出国读书。就在准备出国的空档,猎头找到她,为她介绍了这家挪威企业的职位,谢波决定试一试。从美国制造业公司到挪威经营农业化肥的古老国企,这一次职场选择对于谢波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我觉得我性格比较乐观,在很多职业生涯关键节点上,总是很乐于承担挑战。”

 

        我之前在美国企业工作十年,刚刚进入挪威企业时候,感受到的企业文化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企业组织架构。美国企业组织架构往往很大,会设置不同的事业部,每个岗位就像螺丝钉一样,比较固定。挪威企业就不会设置很多层级部门,整个组织架构很扁平化。没有那么多一层一层汇报关系,汇报层级相对简单。中国区域总经理可以决定很多事情,日常事务不需要向新加坡的亚太总部、向挪威总部层层上报,这就让工作在决策执行上非常高效。

        其次是文化差异,众所周知,美国企业文化相对比较aggressive,目标明确,雷厉风行,在项目推进中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挪威企业则比较平和,管理者对每一个员工充分信任,给予大家很大的自由度。

        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展示出更大能力,足以胜任更多工作,管理层也会相应给到更大空间,让其去发展、去尝试。这与北欧文化有很大关系:挪威人不管是业务讨论还是家庭事务,都会把你当做平等的个体。顺便说一下,挪威人是非常重视家庭的,鼓励你在面临工作和家庭两难处境时,毫不犹豫地优先考虑家里人。

        这是一定的,就像我之前说的,在美国企业做管理,自带一种aggressive的气场,做事情讲求效率、讲求即时回应,同样也是这样要求别人的。带着这样的工作作风,刚刚加入挪威企业,一开始会给同事带来压力与困扰,觉得你个性太强势,难以相处。

        慢慢的,我就会开始反思。或许我这样一味推动事情完成,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所以接下来当我面对一些事情,不会想着马上去推进它,而是先去思考,去做计划,譬如在心里列好一二三四步骤,再去一步步完成。

 

        我觉得首先是组织扁平化,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流程或者审批程序上,做事情非常高效。

        比如我们公司在中国区并没有工厂,而是一个商务机构,中国区员工其实也就六十多位,但是我们带来的产值大概相当于同类型中国企业一千多人规模的年产值。能够有这样的成绩,也是有赖于整个模式的高效性。只要是有利于公司、有助于提升业绩的,只要在制度范围之内,我们就可以以很高效率协同做完这件事。

       同样,在这样的体系下,企业充分尊重员工,员工也会充分发挥主人公意识,以极大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以及项目中去。另一方面,对于员工来说,老板可能会很容易看到他的优势与进步,发展机会就比较大。

       其次,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在挪威企业能很明显感受到对女性的尊重。挪威企业会很愿意把女性放在较高的管理位置,在同等情况下愿意给女性更多施展工作才能的机会。这跟挪威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是分不开的。

       大家一定知道,现任挪威的首相是一位女性,挪威很多部长也都由女性担任。所以女性在挪威的地位相对高一些。我们公司也很强调扩大女性员工的比例,给更多女性职业发展机会,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男女平等,并且愿意给优秀的女性机会,在这样的企业工作,会觉得我的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

 

        我个人觉得中国拥有很多优秀的本土企业,也有很多本土化做得很好的优秀外企。它们先进的管理模式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如果我们想要在中国跨前一步,在人才方面的储备和管理,在研发的投入上,都需要学习这些优秀企业。

        同时,在数字化平台、包括社交媒体的发展上,中国其实是领先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在这方面,挪威企业也需要更多向中国企业学习。据我了解,很多挪威企业包括挪威人来到中国后,感叹中国在这方面发展的迅速。国外社交平台只是能够看到品牌的受众与粉丝数量,而在中国社交平台,可以精准定位你的受众在哪里。基于这些平台,一批本土企业做了很多努力,涌现很多优秀的新媒体营销案例。我们目前也在寻求对这方面做更多投入,能够结合新媒体平台与社交媒体,把我们在中国的市场做得更好一些。

 

        我目前比较大的挑战是,挪威总部希望我们能把中国市场挖掘得更深,但是我们人员有限。依赖于现有人员结构,能做的事情还是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我想要从数字化、从一些其他角度的投入,去想办法做得更深。但是这一切都还在路上,有待我们接下来去探索实现。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复旦-BI(挪威)MBA项目可能比较小众相对低调,但是我们公司的挪威人基本都知道BI,很多总部的管理层都毕业于挪威的BI挪威商学院,我也是通过他们了解到这个项目。我们中国分部之前也有一些同事曾就读这个项目,反馈都很好。所以当时选择MBA项目时候,我毫不犹豫就报考了复旦与BI挪威商学院合作的MBA项目。

        就读MBA并不轻松,任务量非常大,每周都会有小组案例讨论,大家通常都有忙碌的工作或者密集的出差安排,所以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和作业。一开始我不太适应,但经历了半年的高强度学习和锻炼,我在知识、眼界、思维方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今年年初,项目同学会——聚贤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年会,从筹备、筹款、组织到宣传,所有细节全部由我们同学们完成,我也是筹备组成员之一,负责年会视觉方面的呈现。为了这个年会,我们准备了整整三个月,头脑风暴定下“万有引力”的主题,不仅寓意大家带着不同背景来到同一个项目,还象征挪威与上海之间的引力包容。年会最终的呈现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在整个过程中我也与年会筹备组成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校友合唱团、挪威日、企业参访……项目组织的各种跟北欧文化相关的活动,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挪威文化中很重要的包容元素。这段在复旦校园的时光,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因为加入复旦-BI(挪威)MBA项目,我跟单位很多挪威同事,从单纯同事关系上升到校友学长的关系,这让我在工作中的内部沟通上,也更多了一层校友的亲密感。

 

复旦-BI(挪威)MBA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