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15日,参加了县委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新旧动能转换专题培训班,通过几天的考察参观、现场教学及交流座谈,切实感受到了从山之东到海之上,从鄃城到申城,从礼仪之邦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思想差距和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
一、几点感受
(一)南方的发展有其厚重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天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利好。以上海为例,上海位于北纬30度左右,是长江入海口,水资源丰富,海运方便,气候条件好,附近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是南北的枢纽,工农业基础好。上海所处的中国长三角平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腹地广阔,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持。
(二)南方的发展有其厚重的历史环境。明朝中期以后,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就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近代以来,南方沿海地区最先开埠通商,以及后期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工商业的发展。湖州丝绸集团,前身为创办于上世纪初的老字号企业,历经百年风雨砥砺,既保留了传统的缫丝工艺,申请了国家工业遗产,又建成了集先进制造装备、先进工艺技术和研发创新实力为一体的现代丝绸体系。以小见大,南方的发展,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
(三)南方的发展有其厚重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可以提升公民素质、强化地方发展特色,提高经济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浙江一带,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技教育发达,名胜古迹众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誉。县级市江阴,有1736年建置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深受吴越文化影响,形成的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城市精神,造就了江阴市发达的民营经济,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中国资本第一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14年蝉联榜首。
二、几点思考
(一)一个地方的发展,科学的目标定位是首要。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占上海陆域面积近五分之一,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2005年发布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崇明县区域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崇明现代化综合生态岛的总体定位;2010年发布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至今已完成两轮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更高标准、更开阔视野、更高水平和质量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崇明科学的生态定位,并十几年如一日一以贯之的坚持,即契合本地实际,又符合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和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夏津,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先后取得了“中国椹果之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今年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说明我们的发展定位是科学的,发展路径是正确的,应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绿色发展新路子,努力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
(二)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的吸引聚集是关键。上海浦东只用了20多年,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标志、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被誉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浦东以“店小二”精神广纳天下英才,广开进贤之路,为浦东勇当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浦东“一把手”要抓好“第一资源”,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招揽人才要三顾茅庐,错失人才要有切肤之痛的人才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江阴一个县级市,去年强势推出“暨阳英才计划”“1+6”政策体系,确立了3亿元人才发展支持资金池。目前,江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4.5万,近700个创业团队在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引进诺奖得主5名,设立4个诺奖研究院,形成令人惊叹的“江阴诺奖板块”。这充分印证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好市黄金30条及一系列人才政策,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发展优势。同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制定更有含金量、更有吸引力的夏津人才新政,让更多急需的人才来得了、用得上、留得下。
(三)一个地方的发展,持续的创新氛围是根本。江苏阳光集团,从1995年开始,每年以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经费,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凭借管理改革、科技创新、质量兴企的发展理念,由一个年销售不足百万默默无闻的毛纺小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阳光集团以平均每天50个新品的开发能力,始终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中保持领先水平,在纺织服装领域走出了一条独有的阳光之道。海澜之家从乡镇民营企业起家,发展成为国内男装全系列品牌概念的领导者。主要归功于其独创的“海澜之家”连锁经营模式,以共赢理念整合服装产业链资源,成功走出了一条“一产的人、做二产的事、挣三产的钱”的转型发展之路。当前,我县纺织织造、食品加工正处于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关键期,桑产业、生态旅游刚刚起步,这要求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发展思维、发展模式的束缚,放远眼光、放大步子、放开手脚,吸收先进理念、借鉴先进模式,增加夏津元素、融入夏津智慧,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三、几点建议
(一)受传统思维、认知影响,党员干部、民营企业家普遍眼界不高、思维不活、创新不足。建议适时组织企业家、支部书记、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感受发达地区的速度、气魄和眼光,提升境界、激发活力。
(二)我县民营企业大部分是家族式管理,企业层次不高、无长远规划。建议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实现由家族式管理的初级阶段向公司制管理的成熟阶段过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员发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充分利用好市黄金30条、县5551人才计划等政策,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视、同步推进,用我县的优势项目、特色产业吸引聚集人才,以人才的聚集效应推进产业发展壮大。
刘明厚
夏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社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