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复旦大学工作要点

 
复委〔2006〕1号

复旦大学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2月17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贯彻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起步之年。做好2006年的工作,将为复旦大学第二个百年之初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统一思想,扎实奋斗,积极发展,深化改革,科学管理,着眼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实现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十一五”规划,举行第十三次党代会。
1.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学习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和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精神,使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认清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2.在全校发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单位“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切实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争取达到亚洲大学前列水平,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围绕《规划》编制,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发动群众深入讨论重大发展问题,初步形成有复旦特色的综合实力评估指标体系。
3.在今年九月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选举新一届党委会,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团结全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学校的更大发展而奋斗。

二、抓紧发展,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加强管理,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4.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上下合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完善并全面实施各种管理细则,推进平台基地的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并健全平台基地主任负责制,配齐平台基地领导班子。加强平台基地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相关院系科研人员的“双聘”工作,加快校外人才引进,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人员队伍与团队。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明确各平台与基地的主攻方向,促进平台基地科研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平台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科研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发挥平台基地的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优势,加强学校科研能力建设。
5.大力推动学科整体建设和其他科研工作。结合学科调研和总结,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做好准备。做好“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验收工作。发挥学科特色,着力推进学科整体水平的建设和提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改善学科发展生态,做强重点学科,加强工程技术学科,新建艺术学科和教育学科,在学科布局上做微调。
结合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规划和需求,加强科研立项和成果奖励的组织申报工作。积极跟踪、组织和推进科教兴市重大项目申报和建设。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重点实验室的迎评工作。采取措施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积极和国家、地方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联合,申报地方和国家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发展。
6.扎实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认真制定招生方案,进行招生改革试验。加强复旦学院建设,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巩固各项建设成果。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教材建设,认真落实教学评估要求,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准备工作。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学生课外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营造氛围,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国内名校间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招生规模,调整招生结构。推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行博士生国内外访学制度,继续开展博士生学术论坛。深化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弹性学制培养标准,完善淘汰制。推动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大力推进博士生导师制度改革。完善平台基地研究生教育创新和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博士后的培养与使用。做好复旦-新国大联合研究生院的申报和建设。办好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7.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培养与引进并重。按照学科布局和科研项目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海外高水平人才、有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工作。围绕学校和院系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采取有力措施补充教学、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扩大教学科研队伍规模。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对各类人员实施分类管理,改进招聘体系和聘任方案,完善考核办法。充分重视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8.进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校际、院(系)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公派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出国、出境交流。调整留学生生源结构,改进海外攻读学历生的入学考试制度。做好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整合全校双外语教学资源,增加英语授课课程,建立全英语授课体系,筹备国际学院。设立和管理好各类外国留学生奖学金。
9.发挥多学科和附属医院多的优势,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动各附属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促进医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药学、护理学的发展。加大医科队伍建设的力度,积极争取卫生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建我校附属医院,发挥医院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提高附属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在保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积极开拓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增强医院服务社会的能力。
10.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两级管理改革试点。理顺体制,做好多校区管理工作,加强校区学科布局和资源调配工作,积极推进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复旦大学公用房管理条例》和各类实施细则。转变机关作风,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学校与院系、医院以及多校区之间的信息沟通。
11.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业化工作,深化和拓展学校服务社会的内涵。深入实施“服务上海、发展复旦”战略,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参与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发展,推动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做好党的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
1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全面落实先进性教育整改方案,认真开展“回头看”活动,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校、院系和附属医院各级中心组学习的质量。坚持和完善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制度,加强对基层工作的分类指导。各级领导要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密切联系群众。
13、干部队伍建设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做好干部新老交替、轮岗以及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工作,配齐、配强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加强附属医院党的工作,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办好青干班和业余党校,尤其要加强对青年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的培养教育,扩大校级和处级后备干部名单,采用各种方式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
1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视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支部书记。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督导联络员制度。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内组织生活的决定》,规范党内组织生活。继续加大发展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入党的力度,加大“流动党员”管理力度。办好各级、各类党校,鼓励符合条件的院系开设面对普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二级党校。坚持党课制度,校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作形势报告,充分利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深化党员师生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认识。组织好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活动,表彰优秀党员和基层组织。
15、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入贯彻中央[2004]16号文件精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以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中心,推进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青年教师必须担任两年辅导员或导师的规定。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有计划地抓好学生工作干部梯队建设。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首要责任作用。
继续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发挥党建育人功能,实施“学生党员成长计划”。加大社会实践和学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资助体系。加强针对学生现状的调研。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双助”计划。做好200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全校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16、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并发挥我校理论研究优势,积极参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重大理论问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