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0日下午14:00-15:30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副教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307做了一场名为“拍卖与国有资产流失──非对称信息的视角”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陈杰博士主持。
陈钊老师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展开:(1)、拍卖能解决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吗?(2)充分信息与产权改革之争,(3)、寻找失去的效率:以公平为代价。 陈钊老师首先界定了个人价值拍卖与共同价值拍卖。私人价值拍卖是指拍卖标的物的价值依竞标者个人偏好而定,属于私人信息。纯粹的私人收藏品拍卖就是私人价值拍卖。所谓共同价值拍卖,是指拍卖标的物的实际价值对所有竞标者而言都是相同的,但每个竞标者都不知道拍卖标的物的实际价值究竟是多少,虽然每个竞标者都会对标的物的价值有一个判断,但这也属于竞标者的私人信息。其指出,国有资产拍卖为共同价值拍卖。接着,其借用“钱包博弈”来阐释“赢者之咒”。即:在拍卖过程中,在所有的对标的物的估价猜测中,往往是那个中间的估价最接近标的物实际价值,因为总有人过于保守而估价过低,也总有人过于乐观而估价偏高。于是,按照拍卖规则得到钱包的估价最高者往往会由于付出过高的代价而受损。由于“赢者之咒”的存在,所有的竞标者都会策略性地下调各自的报价 接下来,陈钊老师的分析具体到国有资产拍卖的分析。他指出,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加剧“赢者之咒”对拍卖的影响,以至于拍卖这种看似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并不能真正消除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的资产流失。
而导致非对称信息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国有企业的原经营者或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真实价值掌握着更多的信息。第二,如果国有企业的原经营者预期到自己不能赢得竞拍,那么他就可能会在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之前就采取一些对自己有利却有损企业价值的行为。第三,与外部竞标者相比,国有企业的原经营者更可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方式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即使是公开公平的拍卖方式也会由于企业经营者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导致更为严重的“赢者之咒”而无法引入充分的竞争。因此,防止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最为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信息披露更为充分,从而让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受到遏制。 陈钊老师还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流转制度,控制国有资产流失的阶段性分案:(1)有利于充分信息的市场建设,(2)引入内部人之间的竞争,(3)分阶段的国有资产拍卖。 最后,陈钊老师对其报告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最终的四点结论:(1)、拍卖不能根本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2)、公开公开的规则并不一定能带来充分竞争的公平结果。(3)、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寻找失去的效率。(4)、产权改革与充分竞争市场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并提醒大家不要过于迷信拍卖对于控制国有资产流失所能起到的作用。 报告结束后,与会听众就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拍卖效率、产权改革与充分竞争市场建设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向陈钊老师进行了提问,陈钊老师回答了听众的提问,与会听众还就这几个问题进了激烈的讨论。
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方军雄、徐浩萍老师等参加了讨论。
报告全文见附件GY_《非对称信息、拍卖与国有资产流失》.doc
产业经济学系
2006年11月20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