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5日下午1:30-3:00现代产业经济学系列讲座第32期在第六教学楼112教室举行。主讲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桃博士做了题为“中国的移民政策和大学失业”的精彩报告。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陈杰博士主持了本次讲座,并有各院系的老师和同学的参与。
首先,李博士从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为开端,介绍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2003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而带来的却是大学生的大量失业;且这种失业通常表现为地区结构性失业。根据2006年51Job所做全国范围调研显示,85%的大学毕业生只愿在北京、上海或广州这三个城市工作。为什么在失业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大学生还有如此强烈的地域偏好呢?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李博士认为,移民指标政策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在深入探讨移民政策之前,李博士引导大家回顾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经典理论中,一个国家控制外国商品流入有两种手段:一是收取关税;二是进行指标控制,如实施配额制度。而鉴于配额制度下,配额许可证通常由政府颁发而非定价收费的,常常会出现为了获取许可证而进行的寻租活动。基于这个理论,一个地区对移民的控制也是如此。要控制外地移民的流入,可以有两种手段:一是对流入收费;二是实施配额。
目前国内城市实行的都是配额制——批准一定数量的户口,那为什么许多外地的大学生宁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失业(无户口),也不愿回家乡工作呢?有学者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导致城乡工资差异的长期存在,使得这些大学生心理存在着预期——即使现在失业,将来如果找到一份工作得到户口就算期间付出代价也比毕业回家乡工作的情况好。由于这种“利益差”的存在,形成了所谓的“租”,配额制度常引起“寻租”的活动,而失业就是寻租的代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李博士在此提出了本次课题的主要观点——比起配额制度,对移民收“关税”是控制移民流入更好的手段。大学生可以照价付费,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寻租活动上。
李博士利用图解和模型生动展示了上述的观点,他将允许人口自由流动、收取移民关税和配额制度(现户籍制度)的人力资源配置、均衡点及福利损失情况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虽然收取移民关税仍会引起效率损失,但在必需实行移民控制的前提下,它比现行的户籍配额制度所引起的效率损失更小。
最后,李博士用毕业于上海高校的江苏和甘肃两个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了一个实证检验,证明了来自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有更大的可能留在上海,他们对留沪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并且也存在着更多的失业。
报告结束后,李博士和在场的师生就所提出的收取移民关税制度的实际可操作性、实施价格控制与数量控制的成本及利弊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产业经济系
2007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