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教授作客我院MBA“知微·行远”论坛,就“幸福观和人格修养”主题向我院青年学子发表精彩演讲。此次讲座系“知微·行远”论坛2010“幸福观”系列活动第二讲。
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教授
什么叫幸福?陈教授开宗明义。从字面意义讲,“幸”指幸运,古代带有居高临下的恩赐之意,于是人生中特殊的意外惊喜就是“幸”;而“福”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平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的快乐。“幸”、“福”合在一起,就是意外特殊的幸运感受。陈老师指出:幸福观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消极的幸福随着生命自然发展而产生,特征是软弱;同时积极的、强者的幸福观则是靠自己的努力争取,两种幸福观没有任何优劣的价值衡量。
“在当今提倡强者哲学的社会,将‘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的幸福观挤到了一边”。陈老师指出:“生存和发展是生命的两大形态,通过主观努力获得的幸福背后,是欲望的强力在支撑。”
“今天的幸福是痛苦,模糊的,纠缠着代价和付出。”在模糊的,以欲望为主体的幸福观上,怎样把握自己的幸福?就需要人格的培养。陈老师以自己和导师贾植芳先生的真实人生经历来讲为大家做了充分分享。贾先生生前四次入狱,饱受摧残。然而依旧保持一颗坚强,热情、信任的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贾先生是幸福的;早年丧父的陈老师,在青年时代遇见自己的“精神之父”,从而在文学道路上自在游弋,同样也是幸福的。“充满时尚和诱惑的世界也充满了秩序和限制,要扪心自问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人生需要自然的流畅。保持自己的幸福观,要清醒地超越自己的需求,争取某一种自由自在。”陈教授语重心长的话语引人深思。
最后,陈老师以巴金的话结束了今晚的演讲:“幸福是生命的开花。生命如花,展现美与芬芳的生命姿态,开花便是一种分享。由此可见,带给他人欢愉就是人生命中的最好状态,把美好的东西传播出去,这便是人格培养的实质所在!”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听众对“生命之美”,“如何令老人更幸福”、“个人生命潜能培养”等话题积极地同陈老师展开交流和讨论。
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
2010年4月12日
新闻动态
活动讲座
微信头条
招生咨询
媒体视角
瞰见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