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世博CPU的忙碌生活/05级 马俊

新闻时间:2010-08-11 00:00:00

不得不在开篇第一句就向您坦白:对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国际)硕士项目(以下简称港大IMBA)校友马俊的整个采访都是在接连不断的电话和来访中进行的。正是这次有那么点不完整、还有那么些赶时间的谈话让记者对“世博CPU”的忙碌有了鲜活而切身的感受。作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办公室主管,马俊必须保证24小时开机,全周无休,随时待命,并且对应急情况的处置还须做到15分钟内口头上报、30分钟内书面上报……而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从马俊今年3月4日正式来世博局报到后就没有停过一天。 

忙,且快乐着

在光鲜热闹的世博园背后,有这样一批默默为世博会各项事务日夜工作着的幕后英雄。他们是世博组委会、执委会的一线代言人,是参展方值得信赖的联络方,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最早出现在现场的定海针,是世博会所有日常组织运作的润滑剂——他们胸前工作卡的职责部门一栏里都写着“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也就是我们在大小新闻中最常听到的那个“上海世博局”。而马俊所在的世博局办公室则是这这个庞大的机构上通下达的枢纽,一头连着世博会执委会,一头系着世博局的所有分支部门,一切局党政综合工作都离不开办公室这个综合职能部门。

“说白了,我们部门是世博会的CPU,”马俊笑着说。“我们的工作不能停,不然上面的决策层就不知道园区下面的动态,具体职能部门也不能准确贯彻决策层的最新精神。”工作不停转的办公室也催生了许多有点儿阿Q精神的名词新解——“白加黑”不是药片儿,而是办公室昼夜连轴、通宵工作的戏称;“5+2”之和虽然也等于7,可和“幸运6+1”不是一回事儿,指的是在这里五个工作日加两个双休日通通都是工作天;“夜总会”更是精辟,展开说全了就是“夜里总是开会”。然而繁琐紧张的工作并没有让马俊和他的同事们消沉,用这种诙谐的方式释放压力反而成了办公室的亮色。

“我在来世博之前其实早做了要忙碌起来的心理准备,可报到第二天就感到以往的所有工作和这里相比都不是一个级别。别提什么双休日了,连休息天的概念都没有,”马俊说。“我太太和我谈到“五一节”如何换休时,我都惊讶地愣了一下,因为早就想不到还有‘假期’这个词了。” 马俊在来世博局工作的第一个月陡然瘦了十几斤;没有一天能按时下班回家吃饭,与5岁女儿多半也只有电话里的只言片语,因为清早马俊出门时女儿还没有睁眼,而晚上等他踏进家门,女儿早已经沉沉睡去。“没有家庭的支持是绝对没有办法在世博做的,好在我的妻子非常能理解我在这边的工作,她也觉得自己的丈夫能够零距离地为世博会这件大事贡献力量是很令人自豪的。”马俊再也掩饰不住心里的骄傲和满足,这不仅是作为一个上海人对自己家乡首次承办规格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周期如此之长的世界盛会的骄傲,更是有机会亲身投入、切身体会这次大型活动的精神满足。

其实,单说办公室部门的工作,马俊并不陌生,因为在入职世博局办公室之前,他已经在一家国资房产公司的办公室干了11年。但此办公室还是和彼办公室相差甚远,办事理念和工作节奏的变化都让马俊大吃了一惊。除了工作强度瞬间加大之外,对每项具体事务的首问负责制也让马俊感到了肩上的压力。上海世博会虽然说起来只是一个展览,但它面向全世界的开放性和国家实力的象征意义又让世博会不那么简单,其中牵涉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国家利益之处则更为敏感。在原单位可能还有走程序、随大流的时候,问题解决的结果偶尔不那么完满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然而在世博,只要参展方和参观者的实际难题没有解决,那就等于没做,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

而且世博局事务的庞杂也是原来相对简单的企业办公室所不能企及的,一共涉及到三个主体:组织方、参展方和参观者,唇齿之间也难免摩擦,更何况是从世界246个国家汇聚而来的参展方和五湖四海的参观者?作为组织协调方,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一次又一次的沟通总是马俊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在试运行时,包括德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多个C片展区的展馆负责人曾坚决反对使用展馆外硬隔离排队设施,因为在他们的国家,无论是大型展会还是车站机场,用的都是软带隔离,硬邦邦的铁栏从他们的文化和理念看来完全是非人性化的。说到这里,马俊摘下了眼镜,来回擦了擦镜片,停顿了一会儿说:“但中国国情需要这样,人实在是太多了,试运行压力测试时的客流量是许多外国展馆没有料想到的,不少国家馆方工作人员坦言,“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的人”。在那种极易造成混乱的情况下,游客排队的秩序也只有靠硬隔离来保证。虽然和外国展馆方沟通把嘴皮子都磨破了好几层,但他们最后还是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方案。这个结果还是让组织方很欣慰。”

对有效快速处置园区各类突发事件是让马俊感触颇深的另一项考验。运行至今,世博会日均客流量已攀升至40万,双休日的50万大客流更已然成为家常便饭。由此会带来许多潜在问题,如安保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问题等。根据执委会领导的指示,马俊在园区运行初期牵头起草了世博园区安保勤务“三方三联”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通过整合园区军、警、民三方安保力量实现勤务联动联防联控,从制度上确保了园区常态状况全面受控、突发事件快速处置。经过园区内责任单位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园区安保工作经受住了园区大客流和多起突发事件的考验。 

学,且实践着

已经逐渐适应了“世博生物钟”的马俊虽然整日忙来跑去,但他对于当初来到世博局服务的选择一点儿也不后悔。“组织上来征求我的个人意见时,我当场就答应了,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能赶上一次这么高规格的活动是一种时代的眷顾,”马俊几句简单的话语就道出了他对世博局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在这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里,在这个精彩的世博舞台上,马俊正抓紧这短暂的时间来历练自己,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多种实际问题也在静静考验着马俊的沟通能力和管理素养。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马俊在好几年前就感觉到,自己虽然对工作的宏观把握没有多大问题,但在具体制度的可行性分析、人力资源配置等细部问题上还存在明显欠缺。马俊说:“有的时候想的都挺好的,做起来才发现设想里的最优化可能根本就没办法推进,那种拍脑袋的行为方式再也行不通了。”

而从新千年开始,母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设置的一系列MBA课程叩开了马俊的心扉,最终他在2005年下定决心重返复旦——在百年校庆这个意义特殊的年份,马俊成为了港大IMBA的学生。“每个人都清楚,现在这个竞争时代,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马俊的目光里透着一股坚定,“我在想去读MBA时,第一个选择肯定是回到母校,而港大IMBA项目的课程精髓又是我觉得最合适的,这样就没有什么多余的犹豫了。”在马俊看来,决策有时也可以很简单,但这并不会影响它带来的超值收获。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被引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全局化的眼光被打开了,多元的人脉网络也随之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上海和香港这两个中国经济腾飞的领军人分享着同根同脉的文化传统,复旦和港大这两所百年名校也汇聚了一批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丰厚的学者教授,所有的组合优势汇成了一股合力,支持着马俊在管理学进修的路上坚持不懈地前行。

“要同时兼顾学习和工作,有时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吃力,但是我不也正是对个人时间分配和协调能力的锻炼吗?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高端的平台上付出学习成本!”心态积极的马俊在回归办公室主管工作之后,虽然面对的是同样的工作,马俊却有了崭新的思考方法和处置手段岗位。“不再是光凭经验的管理门外汉了,学会最优资源配置和借用现成的管理工具都让我做起事来顺手得多,”马俊说。从港大IMBA顺利毕业之后的马俊现在也还是会一个人回母校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在管院的美好回忆。

古为今朝,学为实用。管院带给马俊的收益就如同指数曲线一样,世博会这个更大的X轴变量也使得Y轴的对应收益一路上扬。“更大的平台,更复杂的状况,都是世博会给我的机遇,这时候人就会愈发察觉到厚积薄发的力量,”马俊说。

度过了试运行和开幕式的考验,熬过了在园区运行指挥中心的许多个日日夜夜,马俊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和世博分割。看着他接着手机匆匆离去的背影,笔者一晃眼,似乎正看到了整个满负荷运作的世博工作团队的动人轮廓;如果说给这个轮廓染上金边的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炽热内心,那让这个轮廓散发出实在光芒的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管理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