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复旦系列讲座:知名历史学家“瞻前顾后”话改革

中秋国庆长假前,知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教授作为人文复旦系列讲座主讲嘉宾,与我院师生共同回顾了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历史,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萧教授不仅围绕这一主题娓娓道来,还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钓鱼岛争端、重庆模式等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论。

萧功秦先生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我校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当代政治发展等。

 

萧功秦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历史回顾与未来三十年前景展望”的演讲

萧功秦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目前中国存在两种左与右的激进主义思潮:前者是要回到“文革”时代,而后者则是主张激进西化。这两种思潮看似水火不容,但其在思维方式上是相似的,都依托“建构理性”,追求终极价值;在思维方式上,则都秉持“制度决定论”,而“忽视了制度必须与习俗、传统、文化与发展水平对接”。

那么,这种思潮从何而来呢?他认为,要想理解这一点,首先要认清我们如今所处的社会,即后革命型的新权威主义社会。这种体制是以中间派技术官僚为基础的开明的大家长制,是从毛泽东时代的全控主义-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中蜕演而来,自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正式成型;其在行政绩效、现代化动员能力及抗击突发事件能力上均要高于其他威权体制。

萧功秦认为,这种“中国模式”在后发展国家的经济起步阶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是,与这三十多年的成就相伴而生的则是由“强国家-弱社会”所带来的五大困境。他结合具体实例,详细阐述了转型中国所面临的威权庇护网结构与威权自利化;利益垄断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高额税收造成的国富民穷;“国有病”;社会创新能力弱化这样的现状,并指出“目前伦理危机、诚信危机、道德危机,并不是政府宣传不到位,而是社会自主领域本身整合人的精神和伦理的系统,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

他表示,改革中期所面临的困境是结构性弊端的具体表现,只有改变这一结构、培养社会多元的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化解。他进一步指出,从威权政治到宪政民主的发展,需要分五个阶段:改革者执政、经济转型与经济起飞、民生建设、公民社会、宪政民主。而在这一发展逻辑中,需要国家起到积极的作用。“中道理性主义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当政者能否有变革的意愿,能否把握历史给予的并不多的机会。”

以培养“将帅之才”为己任的复旦大学EMBA项目,自2002年项目创办之初即推出“人文复旦”系列讲座。充分利用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人才优势,遍邀各类学科的学术泰斗开设主题演讲,分为“时事政治”“经济热点”“文化传承”“智慧火花”“健康保健”“艺术审美”六大主题,旨在以百年复旦之文化底蕴教育和感召每一位EMBA学子,帮助他们提升个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养成超然之气质。

 

EMBA项目

2012年10月8日

报名咨询
姓名
不能为空
性别
不能为空
电话
不能为空
城市
不能为空
公司名称
不能为空
现任职务
不能为空
年收入
不能为空
报考意向
不能为空
感兴趣项目
不能为空
立即预约咨询
提交成功
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