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哲学之微妙 滋养生命之情感
——“知微•行远”系列论坛首期纪实

2006年05月16日
5月12日晚,虽然大雨淋漓,但是慕王德峰教授之名的同学们仍如约而至:史带楼友邦堂座无虚席,甚至有同学席地而坐,聆听王教授畅谈“中国古代哲学与职业经理人的心灵滋养”。
六点半,讲座伴随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拉开帷幕。首先,由99级IMBA校友,现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郝永刚学长对王教授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以自己现今学习哲学的切身感受为导引,切入此次讲座的主题。紧接着,一贯有“哲学王子”美誉的王德峰教授开始演讲。
首先,王教授对“什么是哲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这个抽象的宏大问题,他通过列举自己的切实生活经历娓娓道来。
一则则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小事,把听众带入了哲学的园地,让大家深刻地了解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是“爱智慧”之学问,是论道之学问。而哲学论道即是——去言说那不可言说的道!中国历代哲人把“论道”看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使命。那么“道”在现今时代是不是需要呢?王教授告诉大家:“道”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是十分重要。
王教授谈到,在我们建设现代化时,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管理。单纯把西方的管理规章制度搬到中国来,这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一到具体的实施执行就变得困难起来。这就牵涉到“道”和“理”的问题,牵涉到国民性问题,牵涉到健全人格问题。
接着,王教授对中西方不同的“论道方式”作了具体的分析阐述:西方,关注理性,是在“超感觉”中发现真理;中国,则注重阐发自己的生命感受,在生命情感中寻找普遍性。王教授通过对古代一些唐诗宋词名句的吟咏赏析,使大家了解到,理性的逻辑推理其实是对更根本真理的遮蔽,真理的阐发乃是源于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力和直觉力来创造!
而在非凡的、事关人类文明前景的历史性努力中,中国古代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冲突不可避免。其间,有两件事最要紧。一是训练头脑,二是养心。今天的时代多注重前者,而王教授主要谈后者。养心不能求助于心理学。心理学是西洋科学,诉诸头脑,是关于“心理”的科学。养心是难的。在现实生活中顺利渡过一生的人,少之又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我们真正的力量在于治心。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心理顺,我们就是强大的。养心靠什么?靠我们所属民族的优秀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如果一个民族足够伟大,有悠久的文明、伟大的人文典籍,这个民族的人民就是幸福的。最后,王教授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与集中体现,作为未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不仅在管理实务技能上不断摄取充实;同时,更应该阅读这些经典,使得自身的心灵在精神家园里得到慰藉与滋养,守护并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
精彩的演讲结束后,讲座进入提问时间。在多次热烈的掌声中,王教授通过孟子的“仁政-不忍人之心-四端—人格完善”的内收路线和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性灵之旅,对艺术的修养和探索等方面回答了在座同学关于职场和人生的困惑。一场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听众和王教授的良好互动中演变成三个半小时的思想盛筵,这一场关于心灵的对话必将带给同学最深层次的思考。
“知微之显”而“行远”。MBA的教育始终是一种通识教育,在于培养职业化的精神、态度以至最细微的职业化的行为。职业化的素养是每一位MBA学员最核心也最基本的要求,经理人自我人格和情理的完善是职场成功的内在保证。相信此次MBA项目组策划的三期“知微·行远”系列论坛必将使MBA学员受益匪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复旦MBA项目

2006-5-15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