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明势,优术,驭器
- “知微•行远”系列论坛之“阴•阳•变”侧记

2006年12月04日
12月1日,广受期待的“知微·行远”系列论坛在友邦堂再次开讲。著名易学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社会发展研究室主任胡守钧教授,为我们主讲“阴·阳·变---周易之智慧”。胡教授研究《周易》几十年来的智慧结晶,以及对于社会、人生宏观及微观的深刻领悟, 超脱达观的生活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自然的生活例子,带领我们走入哲学思想的管理至高境界。
 
首先,胡教授谈到了世人对《周易》的认识。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奇怪的书,如果你读不懂硬读,你可能走火入魔;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天书,是外星人到地球旅游留给周文王的一些符号;更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宇宙的算术书,讲述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它能告诉人类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胡教授指出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周易》没有关系,比如我们没有发现尔文和爱因斯坦读过此书,更没有发现他们跟《周易》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我们的经典就夸大其词。
 
紧接着,胡教授从《周易》的释名、经和传、卦面、辞和颂以及筮五个方面,给我们阐释了《周易》的基本知识。
《周易》书名的由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胡教授分别给我们讲述了“周”和“易” 书名的起源说。“周”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周全、周纳也是;第二种观点认为周代也是,这个比较有争论,但是最后还是比较统一,现在学界比较认同周易就是周代的书,是很古老的经典。“易”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象形易之蜥易、生生之谓易和圈圈的符号易,但是至今仍无定论。现在我们读到的《周易》是一部经与传相结合的著作。经为《周易》的本文,传为经的注释,传是最古老的注释。由于古代注释的很好,流传比较广,所以后来这个书是经和传结合在一起。
 
易经的卦面,对于我们是最为神秘的部分。易经中的一套64个符号即为卦面。阴阳升八卦,八卦重为伏羲六十四卦,这是64个符号的演变过程。64个符号由两个最简单符号的构成,一个叫阳爻──,一个是阴爻——。八卦为坤、震、坎、兑、艮、离、巽、乾,分别代表地、雷、水、泽、山、火、风、天。胡教授给我们介绍了阴阳和八卦的起源的主要说法:阴阳的起源说法,天地说(天为阳、地位阴),男女说(男为阳、女为阴),结绳说(结为阴)和竹节说;八卦的起源说法,数字说、文字说、印象说、鬼卜说。64卦中每一卦都有相同的卦面结构,有上下,内外,贞悔之分;九为阳,六为阴;自下而上以初、二、三、四、五、上定为次。
 
辞和颂指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主要由四类构成:记事之辞,采用古代故事;取象之辞,取物事比人事而指示吉凶,类于诗之比兴;说事之辞,直说人之形式以指示吉凶;断吉之辞,论吉凶之语。《周易》中的“筮”即为成卦-变卦-解卦的全部仪式,易经的成卦方法虽然采用了比较原始的工具,但其中蕴藏者当时最先进的数学算法,充分体现者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这也是中国古文明中的神判文化,这一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在彩票和抓阄中,正在体味着一次次神判文化的乐趣。易经是科学的,它体现了二进制原理,二项式定理和几何原理;易经是人文的,它蕴涵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易经是哲学,它给了我们处事之“道”而非“术”。
 
最后,胡教授将我们从易经的神奇精妙之旅中拉回到现实之中。学习易经,研究易经,都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远用易经阐述的哲学道理来启迪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变之道构成了胡教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胡教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向我们展示了易经哲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宏观国家层面的阴阳变体现在:内阁改组,竞选,社会保障线的高与低,外交中的刚与柔和经济的波动等方面;中观企业层面的阴阳变:企业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快为阳,慢为阴),企业规模的大与小(大为阳,小为阴),企业的传统与创新,企业人才的旧与新,企业管理中的刚与柔,繁与简、有为与无为,企业业态的多与少;微观个人层面的阴阳变:恋爱中的热与冷,交友中的频度高与低,运动与休息,营养的多与少,养花浇水多与少,态度的亢与卑,教子的宽与严。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无论是宏观,还是中观和微观,我们都会面对事物发展的阴阳面(正反面);无论是阳亢期,还是阴盛期,我们都要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用阴阳表达人生、社会和自然,阴要变阳,阳再变阴,阴再变阳,阳再变阴,事物循序向前,往复波动在不能偏阳也不能偏阴来发展,这就是阴阳之道。
 
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将讲座推向了高潮,胡教授的讲解更是诙谐幽默,同时浅显易懂。胡教授将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和我们经历的国家、社会变革现实,与易经的哲理相结合,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易经文化的意义和智慧。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它天天在变。而《周易》中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理箴言。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周易》也是一部神奇的管理学著作,它以极为特殊的逻辑思维,并以这种思维产生的思想为历代统治者、管理者提供了无尽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方式,我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启发、新的灵感、新的智慧,它己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相信下一期来自另一社会学专家于海教授的社会转型剖析也会给我们带来思考和启迪。
MBA项目
2006-12-4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