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史带楼友邦堂座无虚席,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胡守钧教授做客“知微·行远”系列论坛,以“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开篇,为MBA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讲座——“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他从全新的角度娓娓道出道德经的真谛,深刻地剖析了管理中各种力量的转化实质。

六点半,讲座在现场同学的热烈掌声中准时拉开帷幕。首先,由99级IMBA校友,现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郝永刚学长对胡教授不平凡的人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以自己现今学习哲学的切身感受为导引,切入此次讲座的主题。胡守钧教授则以他一贯的平静和大智慧开始了演讲。
胡守均教授先以老子其人其事其书的争论引起了大家对老子的兴趣。胡教授的讲述,诸如:老聃在孔子之先,孔子跟老聃学习过,《老子》一书是老聃遗说的发挥,老子应生于战国时代,《老子》一书是战国时代的书而却成书当在秦汉之间……让在场的MBA学员对老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胡教授提到,《老子》中用"道"字的地方有七十多处,"道"的含义一直到今天学者们还在不断地讨论,尚有不同看法。而胡教授自己则是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指出,《老子》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万物的玄妙出于道。从而由"道"之悟知,进而可以悟知天地万物的玄妙。继而,胡教授还讲述了文明中文本的双重功能:传承文明;产生悲剧。而文本不等于世界,任何教条主义都是荒谬的,文本与世界有一定的同构度,相对主义是错误的。
“道法自然”是胡教授讲授的重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它揭示了自然天地之道,指出了万事万物之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精华。但何谓人为何法地?地为何法天?天为何法道?何谓道法自然?何谓背离道的悲剧?胡教授从社会和历史的事例中总结出老子哲学的基本主张就是“道法自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相反,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老子所描绘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是我们时代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领先提出了这一贯串天地人的大法则,令人叹其前识!
“无”的玄机也是胡教授为我们提炼的观点,有、无,各有个的用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无相配,阴阳合体。无的作用在于有无之比要适度,适当关注“无为”的精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物极必反的道理揭示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智慧和洞察力,它揭示了自然天地之道,指出了万事万物之理。祸与福;啬与俭;细之妙;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个个老子学说中的微妙就在胡教授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让在座的MBA学员听的如痴如醉。

接着,胡教授又指出,市场经济应符合人之道(人的本性)才能提高效率,但是必然会出现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所以公共权力必须奉行天之道,坚持公平优先:人权公平;机会公平;教育公平;二次分配的公平,既而在三次分配的道德方面体现天之道。
最后,胡教授将一句为人处事的最好人生感言——“争做上士,要悟道,要笃信,要践行”赠与了在座MBA学员以共勉。
精彩的演讲结束后,讲座进入提问时间。在多次热烈的掌声中,胡教授通过道在宇宙中,在天地中;道眼观一切,则处处可留心,处处皆有"道"的学问回答了在座同学关于职场和人生的困惑。一场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听众和胡教授的良好互动中成了三个半小时的思想盛筵,这一场关于心灵的对话必将带给同学最深层次的思考。
“平常心是道。”一颗平常心,不仅是自在的基础,也是放下的目的所在。也只有从一颗平常心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将生命变得轻松自在。” “知微之显”而“行远”,我们更加坚信此次MBA项目组策划的三期“知微·行远”系列论坛必将使MBA学员受益匪浅,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复旦大学MBA项目
20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