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中国行——奢侈品与时尚产业管理主题演讲火热进行

2006年08月12日
来源于:对外联络与合作办公室2006-7-24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全球的精品销售额缓慢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却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长。全球各大奢侈品公司都希望能利用过去10年在中国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在现阶段迅速扩张。于是,继纽约、巴黎、东京、伦敦和米兰这五大奢侈品朝圣地之后,中国的上海或者香港,能否后来者居上?!
 
近日,在我院“奢侈品与时尚产业管理”暑期课程上,常务副院长陆雄文教授与意大利博科尼大学SDA商学院时尚、体验与设计管理硕士项目主任斯特凡尼亚·萨维奥洛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为学员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奢侈品的中国行。
 
中国市场消费者行为变迁
 
陆雄文教授在《理解中国市场的特质和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变迁》演讲中认为,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和日常消费品的支出比例降低,消费者开始把目光移向对品牌的关注,特别是属于大城市中的消费者对时间的敏感大于价格,种种迹象在宣告一个全新的“自我”时代的来临。
 
伴随消费者消费行为不断变化,出境旅游的居民大幅度增加,大多数来自东部发达城市,旅游时人们会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购买上,特别是去香港和澳门等地。化妆品、鞋、衣服和包袋以及饰品等是经常被购买的产品。根据2004年的统计,在中国被追捧的产品包括电视、手机、电脑和各类数码产品,城镇消耗的趋势是住房、通讯、医疗保健、轿车、奢侈品和艺术作品等方面的消费增加。
 
国际奢侈品牌的中国攻略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消费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上的消费者购买力、态度、生活方式、媒体使用方式和消费模式都各有不同,品牌建设的关键一步是确定目标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欲望。在中国拓展奢侈品品牌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即使是成熟的奢侈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斯特凡尼亚·萨维奥洛教授在《国际奢侈品牌的中国攻略》谈到在现阶段中国市场上,国际奢侈品品牌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首先是如何培养市场的品牌知晓度,中国消费者一般对香奈尔、路易·威登相当熟悉,而对Tod’s、Lanvin相对比较陌生。
 
其次,树立品牌的高贵形象。由于中国消费者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视为奢侈的象征,路易·威登早在1997年就举办了一次以奢侈品历史和传承为主题的巡回展览,在5个城市吸引了45,500位参观者,该品牌便与西方奢侈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再次,要为客户创造愉悦的零售体验,并在广袤的市场上把握渠道的布局,巴黎欧莱雅集团1997年将旗下高端化妆品引入上海,并在一些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销售。
 
最后,当客户开始接受这一品牌,又该如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地管理客户关系。杰尼亚在中国就部署了一个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用于衡量零售业绩和确定营销活动的重点。
 
聚焦奢侈品和时尚产业管理研究
 
本届奢侈品与时尚产业管理课程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意大利博科尼大学商学院以及法国巴黎高等经济商业学院三所学院联合设置,三校师资共同参与课程讲授。而本次的系列课程在7月下旬安排了更多精彩的主题演讲,演讲嘉宾除了来自外滩三号、欧莱雅、铂金协会、倩碧,杰尼亚、保时捷中国区等多位奢侈品牌的负责人,还包括著名的设计师张肇达以及传播奢侈品的媒介如《时间观念》杂志主编等,全方面的由业界人士来分享他们的经验。
 
学员们纷纷表示对这些主题演讲的认同,一位来自复旦BI项目的同学肯定到,“实践的例子比起理论更有说服力,而且讲座的嘉宾都是业界的专业人士,他们对奢侈品和时尚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洞察力。”
 
项目负责人孙一民老师介绍,该项目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聚焦奢侈品和时尚产业管理研究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只针对复旦管院的MBA和EMBA学员,50多个名额引来300多学生报名,项目旨在为该行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时尚产业研究人员,拓展国内管理研究的领域。
新闻动态
Copyright 2020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